✦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一、退休,是一場收入模式的轉變
那天與幾位老友相約登山,到了山腳下,我們泡了一壺茶。茶香淡淡、鳥鳴幽幽、微風拂面,我們圍坐談天,話題從年輕時的工作,聊到了退休後的生活。
一位朋友說得很直接:「我不是怕無聊,是怕那筆每月固定進帳消失後,心裡不踏實。」另一位笑著補充:「我靠配息生活,雖然不寬裕,但可以隨時說走就走,像今天這樣泡茶、登山,我覺得人生也算配得起了。」我點點頭。這讓我再次體會到,「退休」不等於終點,更像是一場角色的轉換:從勞力換收入,轉變為讓資產來發薪。這不只是財務技術,更是生活哲學的更新。
二、建立你的「財務替身」,讓錢自動上班
退休後,你不再有老闆,不再有打卡、會議、考績;但你仍需要一筆「穩定進帳」,來支撐生活的節奏。
這時,我們需要的就是一個可靠的「財務替身」——一套不會請假、不會偷懶、每月準時入帳的收入系統。
而打造這個替身的關鍵,就是 高股息資產與穩定現金流 的組合。
與其讓資產空躺在帳戶裡等待升值,不如讓它們上工,每月為你打卡報到。你需要的是一份「自己為自己設計的薪水制度」,而這份薪水,來源於你一生努力所累積的本金。
這樣的邏輯,正是經濟學中「資本替代勞動」的真實應用:當勞力不再,資本便應登場。
三、現金流不是數字,是心理安全感
有位朋友泡茶時說:「我不是怕沒錢,是怕沒有每月入帳的感覺。」
這句話,道盡退休心理的關鍵盲點。
即便帳戶裡有一千萬,如果每月都沒有收入入帳,人心依然不安。反過來說,就算每月只進帳兩萬,這筆錢如期而至,心裡就像被接住一樣,踏實。
這現象在行為經濟學中有個名字,叫做 現金流錯覺(Cash Flow Illusion)。它揭示一個真理:心理的安全感,來自穩定可支配的現金,而非靜態的資產總額。
所以我們才會說,退休後的第一步,絕不是「總資產夠不夠」,而是「現金流是否穩定」。
四、從衝報酬到養現金:資產策略的轉向
過去,我們追求的是報酬率最大化、資產總值成長。標的物是成長股、熱門產業、績效明星基金。
但退休後,這個思維該改變。因為你不再有時間等待大波動之後的反彈,也無法承受資產重挫帶來的心理壓力。
退休階段,應該將策略轉向以下四個方向:
- 持有高股息ETF或收益型資產
選擇配息規律、殖利率穩定的資產,例如台灣的高股息ETF、REITs、公用事業股等,作為核心配置。 - 降低波動性,提高預測性
選股與資產組合時,優先考量「現金流穩定性」而非「成長爆發性」。 - 分散風險來源
不同產業、不同地區,甚至跨資產類型(如股票與債券),建立多元收入來源。 - 持續觀察與再平衡
年度或半年檢視配息狀況,必要時汰弱留強,保持現金流不受侵蝕。
退休後追求的,不再是資本利得,而是生活的可預測與可控制。
五、自己給自己發薪水的三步驟
下山途中,我在心中默默計算了一筆簡單的帳:
- 如果一個月生活開銷為 30,000 元,一年需要 36 萬;
- 那麼以年配息 5% 計算,需準備約 720 萬元的資產;
- 若能找到 6% 配息率的標的,則資本需求只要 600 萬。
這筆帳,其實不是數學問題,而是一種生活設計:你願意讓多少資本,轉化為多少自由?
為了更有感地「接住生活」,我建議設立一個「模擬薪資帳戶」:
- 將所有配息集中入一個帳戶
- 每月固定提領一次,如同發薪水
- 提領後餘額保留或再投資,達成複利效果
📌 小提醒:建議不要與日常支出帳戶混用,讓薪資入帳節奏更清晰,也避免混淆資金使用。
這種制度化的方式,不僅是對理財的訓練,更是對生活的重新設計。你不再需要等下一份薪水,而是等下一筆自由。
正如朋友在茶席上說的那句話:「我們現在泡的,不只是茶,也是未來的安穩。」
六、結語:用制度創造自由
退休不是退出社會,而是與世界換一種方式互動。
你可能不再賺錢,但仍有收入;你可能不再朝九晚五,但仍按時「發薪」。
真正的自由,不是「不工作」,而是「有選擇地安排時間與生活」。而這樣的自由,必須仰賴你事先設計好的現金流制度來支持。
- 你可以沒有遠大的夢想,但不能沒有穩定的現金;
- 你可以不追求財富自由,但不能失去生活的安全感。
就像那天在山裡泡茶,我們誰也沒拿出手機、沒有聊股票漲跌,只聽著風聲、樹葉的摩擦,以及彼此間的笑聲。
這樣的日子,不奢華,但踏實。
這份自由,不是用錢買來的,而是你靠自己一步步規劃出來的。
📢 歡迎一起聊聊:
你理想中的「模擬薪資帳戶」會怎麼設計?或你覺得多少配息比例才讓你感到安心?歡迎留言交流!
📤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也歡迎分享給身邊的親友,讓更多人走上「為自己配薪」的自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