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你好嗎?
今天想要與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成本」。
我們先來想像三個場景吧!
今天你和朋友去看一部電影,開演才二十分鐘,你們就覺得不合胃口。這時候,你會選擇繼續坐到最後,還是乾脆離場去喝杯咖啡好好聊天?
又或者,你已經在某個行業工作了三、五年,卻始終感覺不適合。你會選擇再撐下去看看,還是鼓起勇氣嘗試新的領域?
再來一個更常見的:感情中交往了一段時間,逐漸發現彼此價值觀不同、目標不合,這時候你會選擇期待對方改變,還是坦然面對並放手?
這些情境沒有標準答案,但都在提醒我們一個關鍵詞:「成本」。
—
今天想與你分享的兩個啟發,正是來自經濟學中關於「成本」的兩個核心概念——沉沒成本與邊際成本。
第一個啟發:
沉沒成本——別讓過去的投入,綁架當下的選擇
所謂沉沒成本,是指已經投入、無法回收的時間、金錢或情感。像是你已經花的電影票錢、已經念的三年科系、已經經營的那段感情。這些付出,看似「虧了」,但其實你現在的選擇,應該只看「接下來還要付出什麼」,而不是「我已經付出多少」。
如果你覺得電影不值得,就不需要為了已付的票價硬撐到底;
如果你知道自己真的不適合某個工作,過去的努力不該成為拖住你的理由。
沉沒成本就像是已經倒出去的水,你再怎麼想把它撿回來也無濟於事。
與其把錯誤延長,不如讓下一步變得正確。
—
第二個啟發:
邊際成本——每一次新增的投入,值得嗎?
如果沉沒成本是過去,邊際成本則是未來。
邊際成本的意思是:為了達成某個目標,你還需要繼續投入多少資源?而這些投入,會不會真的帶你去你想要的地方?
英特爾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
這家曾經主打記憶體的公司,在1980年代面臨了巨大的抉擇。日本記憶體業崛起、利潤大減,英特爾虧損連連。但當時的創辦人戈登·摩爾與執行長安迪·葛洛夫仍舊深陷沉沒成本的泥淖——因為記憶體是英特爾的起家業務,是他們多年的心血與招牌。
直到有一天,葛洛夫問摩爾:「如果我們被董事會撤換,新任 CEO 會怎麼做?」
摩爾想了想說:「他會果斷退出記憶體市場。」
葛洛夫回應:「既然如此,那我們為什麼不自己做這個決定?」
最後,他們做出當時極為艱難的選擇:裁撤三分之一的員工、關閉七座工廠,徹底轉型為以微處理器為核心的公司。
結果?英特爾真正迎來了巔峰,成為家喻戶曉的「Intel Inside」。
—
當我們在猶豫一個選擇時,也可以問問自己:
「如果我從現在這一刻才開始思考,我還會選擇繼續嗎?」
「我願意為這個未來,再繼續投入多少?」
這些問題,會幫助我們跳脫對過去的依戀,專注在未來的可能性。
—
你呢?最近有沒有遇到什麼讓你猶豫的選擇?
也許過去投入了很多,但若未來繼續下去,成本卻越來越高,我們能不能放下過去,為未來騰出空間?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有個清醒又踏實的一天~
—— 企鵝不捨小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