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你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十三」。
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十三歲時的自己呢?
那時候,對於世界的想像是什麼樣子的呢?
是否急著長大,想要證明自己;
又被每天的功課壓力搞得有點懷疑人生?
是否曾經好奇地探索某個人的內心,
想知道對方是不是也喜歡自己?
又或者,在人群中,小心翼翼地尋找著屬於自己的位置?
—
現代的教育專家認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三個叛逆期,
分別發生在四歲、八歲與十三歲。
其中,十三歲這個節點,
正值青春期的開端,
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開始進入一個真正走向成熟的階段。
也是一般父母最感到棘手、但又最值得珍惜的一次叛逆。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22年國高中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和「2023年臺灣兒少學習狀況調查報告」中的數據指出:
在台灣,有77%的學生將課業列為主要壓力來源、67%擔心未來前途、43%有交友人際困擾。
90%以上的國高中生睡眠時間不足8小時,39.9%表示家長會拿他的課業表現和其他人比較。
—
回憶起十三歲時的自己,
我們也許會想起那個既期待又害怕成長的自己。
希望被同儕認同,卻又害怕太過與眾不同;
開始模糊地感受到父母與社會的期待,
同時也在探索著自己的興趣與能力邊界。
再加上每天免不了的讀書壓力,
也許更多的,是一種自我認同的迷惘與擺盪。
你呢?
你的十三歲,又是什麼模樣呢?
—
今天會想起這個話題,
是因為看到旅日棒球好手孫易磊說過的一句話:
「我會努力成為十三歲的我會欣賞的那種人。」
這句話給了我們很深的啟發。
第一個啟發是:
在漫長的人生路上,我們是否還記得曾經的那個自己?
那個有些懵懂卻閃閃發光的少年或少女?
那份對夢想與世界的渴望,是否還留存在心底?
而另一個啟發是:
我們今日所做的每一個選擇、每一個決定,
是否正在努力成為當年那個純真的自己會欣賞的人?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困惑與掙扎之間,
也許可以輕輕問問自己——
「如果是十三歲的我,他會希望我怎麼做?」
不是為了取悅過去的自己,
而是為了不辜負自己曾經最真誠的信念。
—
不管今天的答案是什麼,
我們都想提醒自己:
願我們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謝謝曾經十三歲的自己,
謝謝孫易磊給了我們這句話。
如果你願意,也歡迎跟我們分享——
十三歲的你,欣賞什麼樣的大人呢?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有個十三歲時我們會期待的一天~
—— 企鵝不捨小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