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6日,民眾黨立委黃國昌在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質詢法務部長鄭銘謙時,播放了一段疑似檢察官偵訊「京華城案朱姓將軍」的錄音檔,內容涉及檢察官以強硬語氣質問被告,質疑其是否構成「惡檢」行為。然而,當法務部長鄭銘謙質疑該音檔公開播放是否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並要求確認其真實性時,黃國昌卻在質詢尾聲表示,這段音檔並非真實偵訊記錄,而是一段「AI示範帶」。此舉引發軒然大波,台北市議員苗博雅更直指這是「腳尾飯事件2.0」,質疑黃國昌利用假音檔質詢的行為是否違背法律與道德底線。這起事件不僅讓人回顧二十年前的「腳尾飯事件」,也促使我們重新思考民意代表的問政應以真實為本的原則,以及AI技術在公共場域使用的倫理界限。
黃國昌AI音檔風波:事實與誤導的界線
黃國昌在質詢中播放的音檔,內容高度模擬真實偵訊情境,提及「京華城」與「朱姓將軍」等關鍵詞,與京華城案的被告朱亞虎背景高度吻合。音檔中,疑似女檢察官以強硬語氣質問:「你在耍我是不是?」「你講什麼顛三倒四的?」這樣的內容讓現場與觀看直播的民眾一度以為這是真實的偵訊記錄。然而,黃國昌在質詢結束前突然澄清,這僅是「示範帶」,引發法務部長鄭銘謙的不滿,質疑其是否為AI生成,並認為這種做法容易誤導民眾,違反問政應有的真實性原則。
這起事件引發的爭議,不僅在於黃國昌未在播放前明確說明音檔的模擬性質,更在於其選擇在國會殿堂公開播放高度仿真的假音檔。根據《個人資料保護法》,偵訊過程中的錄音涉及個人隱私,未經許可公開播放可能違法。即便黃國昌事後澄清這是「示範帶」,但其內容與真實案件的高度相似性,無疑讓公眾產生混淆,甚至可能對司法機關的公信力造成損害。資深媒體人黃智賢更直言,黃國昌的行為「比詐騙集團還低劣」,質疑其利用AI技術製造假音檔的道德底線。回顧「腳尾飯事件」:歷史的教訓
黃國昌的行為讓許多人聯想到2005年的「腳尾飯事件」。當時,台北市議員王育誠在議會質詢中播放一段影片,內容指控殯葬業者將告別式後的「腳尾飯」送至自助餐店加工成豆腐乳,引發社會震驚。然而,後續調查發現,這段影片是由臨時演員演出,純屬虛構。王育誠的助理辯稱,因無法拍到真實畫面,於是「模擬」情境以突顯問題,但這一行為被輿論譴責為「自編自導的造假揭弊案」。最終,王育誠公開道歉,其所在政黨親民黨對其處以無限期停權處分,他也在後續選舉中落敗,黯然退出政壇。
「腳尾飯事件」被視為台灣民主史上首次有民意代表以假資料進行質詢的案例,成為問政造假的負面教材。苗博雅在評論黃國昌事件時,稱其為「腳尾飯事件2.0」,並反思這二十年來,社會對「民代問政應本於事實」的價值觀是否已改變。她指出,當年王育誠因造假付出沉重代價,但如今黃國昌卻在事後直播中洋洋得意,似未意識到行為的爭議性,這是否意味著社會對問政真實性的要求已然鬆動?
AI技術的雙刃劍:問政中的倫理挑戰
黃國昌事件的核心爭議之一,在於AI技術在公共問政中的應用。隨著AI生成技術的進步,製作高度逼真的音檔或影片已不再是難事。然而,這種技術若被濫用於政治場合,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首先,AI生成的假資料可能誤導公眾,影響對公共議題的判斷。其次,若未明確標示其虛構性質,可能損害當事人名譽,甚至影響司法案件的公正性。黃國昌雖聲稱音檔為「示範帶」,但其未在播放前說明,且內容與真實案件高度相關,難免讓人質疑其是否有意誤導。
對比「腳尾飯事件」,當年王育誠使用的是臨時演員拍攝的影片,而今黃國昌則可能運用AI技術生成音檔。技術雖不同,但兩者核心問題相同:以虛構資料進行問政,是否符合民意代表的倫理標準?苗博雅質疑,若未來各黨派在立法院或地方議會中競相使用AI生成音檔或深偽影片,台灣的民主機制是否能承受這樣的混亂?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關乎公共信任與問政底線的挑戰。
黃國昌的反擊與問政的真實底線
面對批評,黃國昌於6月17日回應,諷刺苗博雅未完整觀看其質詢,並稱其因未有執業律師經驗,難以理解第一線被告面對檢察官問案的處境。他強調,質詢目的是突顯「惡檢」問題,並非製造假資料。然而,這一辯解難以平息爭議。問政的核心在於以真實證據說服公眾,若以模擬資料取代事實,縱使出發點是為了凸顯問題,也難以掩蓋其誤導性質。黃國昌作為法律背景的民意代表,理應更謹慎處理資料的真實性,而非以「示範」為由輕率使用高度仿真的AI音檔。
問政應回歸真實與責任
黃國昌的AI音檔風波與二十年前的腳尾飯事件,提醒我們一個核心問題:民意代表的問政,應以真實為基礎,以責任為依歸。AI技術的進步為公共討論帶來新的可能性,但若未謹守倫理界限,可能成為誤導公眾、破壞信任的工具。正如苗博雅所問:「這二十年來,社會的價值觀變了嗎?」如果我們容許假資料在國會殿堂流竄,民主的根基將受到動搖。
我們呼籲,民意代表在問政時應秉持真實原則,對於AI生成內容的使用,必須明確標示其虛構性質,並避免與真實案件產生混淆。同時,社會各界也應對此類事件保持警惕,確保問政不淪為政治表演的舞台。二十年前的「腳尾飯事件」讓王育誠付出代價,今日的「AI音檔風波」是否也將成為黃國昌問政生涯的警鐘?這或許是台灣民主值得深思的課題。
202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