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從直播到爭議的上海之旅
2025年6月10日,台灣網紅「館長」陳之漢帶著10人團隊飛抵上海,展開6天5夜的首次中國大陸行。這位以直言敢諫聞名的健身教練,過去以「挺台反共」形象深入人心,此次卻以「和平大使」自居,全程直播參訪外灘、豫園、杭州西湖,試圖「戳破民進黨的恐懼謊言」。然而,直播中一句「兩岸一家親」與被路人問「哪國人」的尷尬瞬間,迅速引爆網路爭議。作為關心台灣未來的觀察者,我認為館長此行反映了兩岸交流的複雜性與社會撕裂,但也為2026年選舉的兩岸論述埋下伏筆。
背景:館長的轉身與兩岸熱潮
館長陳之漢曾是民進黨的堅定支持者,2019年高調反對「紅媒」,痛批國民黨親中立場,YouTube頻道「館長惡名昭彰」吸引數百萬粉絲。然而,2024年柯文哲涉貪案後,館長公開質疑台灣司法,與民進黨漸行漸遠,轉向支持民眾黨的「中間路線」。 此次上海行,他強調「沒收錢、沒政治目的」,僅為「看看新世界」,卻在直播中直指民進黨對中國的描述「不真實」。館長並非孤例。2024年起,台灣網紅赴中旅遊直播蔚為風潮,YouTuber如「Joeman」與「波特王」也曾分享中國城市建設,吸引年輕觀眾。館長此行恰逢此熱潮,直播首日即破20萬人觀看,凸顯其影響力。
網路討論:認同與質疑的交鋒
正面聲音:打破刻板印象
部分網友讚賞館長的行動力。有網友寫道:「館長親自體驗磁浮、高鐵,證明大陸不是民進黨說的『水深火熱』,這才是真交流!」國民黨立委傅崐萁也在直播中「抖內」1690元,稱讚其「破冰成功」。親藍媒體《聯合新聞網》報導,館長盛讚上海「跟台北一樣現代」,呼應大陸國台辦「歡迎台灣人回家」的論調。負面聲浪:從反共到「大外宣」?
親綠陣營則火力全開。3Q哥陳柏惟在網路上諷刺:「館長踩點上海,是宣揚百年國恥?」網友批評館長喊「兩岸同胞」、質疑台灣民主,與過去反共形象判若兩人。其他網友也質疑其動機,暗指「可能為跨境電商鋪路」。德國之聲報導指出,館長直播引發「替中共大外宣」爭議,年輕觀眾對其言論影響尤為敏感。
身份爭議:中華民國的尷尬瞬間
最引人注目的,是館長在徐家匯被路人問「哪國人」的片段。他沉默三秒後,在遊覽車上回應:「中華民國啊,要不要我拿護照給你看?」此事在兩岸網路上瘋傳,親綠網友批其「不敢當場表態」,親藍網友則同情其「被逼表態的壓力」。館長嘆道:「不只台灣,大陸也有這種人。」這一幕折射出台海兩岸對「身份」的敏感神經。
影響分析:交流的契機與隱憂
正面影響:促進年輕世代認知
館長的直播吸引大量20-30歲觀眾,這些年輕人對中國的了解多來自媒體與政治宣傳。直播中,上海的摩天大樓、磁浮列車與便捷支付,讓部分觀眾重新思考對岸發展。2024年遠見雜誌調查顯示,35%年輕人願意赴中旅遊或工作,館長此行可能進一步催化交流意願。
負面風險:加劇社會撕裂
然而,館長的「兩岸一家親」與質疑台灣民主的言論,觸動親綠選民的底線。2024年選舉顯示,兩岸議題影響40%選民投票意向,綠營以「抗中保台」鞏固基本盤。館長的立場轉向,可能讓綠營支持者感到背叛,進一步撕裂社會共識。
直播經濟:新戰場
館長直播獲30萬台幣「抖內」,顯示網紅旅行的商業潛力。但若被貼上「大外宣」標籤,其品牌信任度恐受損。2024年台灣網紅經濟規模達500億台幣,政治爭議是最大風險。
政治意涵:2026年的兩岸棋局
館長此行有可能為2026年選舉投下變數。民進黨面臨兩難:過度攻擊館長,可能被批「反對交流」,損及中間選民;保持沉默,又恐被視為軟弱。近年,民進黨推動務實的兩岸交流,例如促進台商回流投資(2023年吸引3000億台幣),試圖在堅守立場的同時展現開放態度。這些舉措讓綠營在中南部年輕選民中維持穩定支持,2024年民調顯示其執政滿意度達45%。館長事件或許是檢驗民進黨兩岸論述彈性的試金石。
國民黨則抓住機會,強化「親中交流」路線。傅崐萁的「抖內」與藍媒報導,顯示藍營欲借網紅拉攏年輕選民。2024年國民黨地方選舉失利,急需兩岸議題翻盤。民眾黨則延續「中間偏白」策略,館長暗挺柯文哲的言論,助其鞏固年輕票倉,但柯文哲案未解仍為隱憂。2024年選舉顯示,經濟與兩岸議題影響60%選民意向,館長此行無疑為三黨的兩岸論述增添新變數。
展望:直播下的真交流?
館長的上海行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台灣對兩岸交流的渴望與矛盾。直播鏡頭捕捉了上海的繁華,也暴露了身份認同的敏感傷痕。作為台灣人,我們應理性看待網紅旅行,既警惕政治宣傳,也珍惜了解真相的機會。民進黨若能以經濟合作(如台商回流)為抓手,展現務實開放,或可在2026年選舉中穩住中間選民。國民黨與民眾黨則需謹慎,避免過度消費兩岸議題,導致社會進一步撕裂。館長的直播或許不是答案,但至少開啟了一場對話的可能。未來,唯有以真誠與理性面對兩岸關係,台灣才能在變局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2025-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