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罷免潮的煙花與國民黨的空響
2025年上半年的大罷免潮以「31:0」的懸殊結果落幕,15起針對民進黨立委的罷免案中,11案已因連署不足或程序瑕疵宣告失敗,剩餘4案(高雄黃捷、許智傑,新北李坤城,宜蘭陳俊宇)成案希望渺茫。國民黨傾力推動的罷免行動不僅未撼動綠營,反而因不實連署風波導致黨部遭搜索、幹部被收押,形象重創。更令人意外的是,素來以團結著稱的深藍選民,此次卻未積極響應連署,留下「地動刪瑤」「憶事無成」等高關注度罷免案空喊口號。本文從選民心理、組織動員與政治脈絡出發,分析國民黨為何喚不醒深藍選民,並探討其對2026年地方選舉的啟示。
背景:罷免潮的野心與亂象
罷免潮源於2024年地方選舉後的藍綠對抗,國民黨試圖以罷免削弱民進黨國會席次,重塑政治聲勢。根據中選會數據,罷免案需收集選區10%選民連署(約1.5至3萬份),但15案平均達成率僅30%,遠低於門檻。台北吳思瑤、吳沛憶案分別差3000至5000份連署,新北蘇巧慧案更僅達門檻一半。不實連署爭議雪上加霜,台南王定宇案涉及60名連署人提告,雙北黨部書記長陳貞容、黃呂錦茹相繼被收押,宜蘭黨部也因死亡連署遭搜查。唯一成案的南投縣議員陳玉鈴罷免案(7月13日投票),也因違法連署被移送檢方。罷免潮的挫敗,凸顯國民黨動員深藍選民的困境,背後原因值得深究。
分析:深藍選民的沉默原因
1. 選民疲乏:對抗政治的厭倦
深藍選民多為50歲以上、認同統派理念的族群,過去在2018年「韓流」與2020年總統選舉中展現強大動員力。然而,2024年地方選舉失利與連續罷免失敗,讓這群選民對「政治報復」失去熱情。罷免案被民進黨成功塑造成「藍營報復」,如吳思瑤案被批為「無實質政績爭議」,降低深藍選民的參與意願。根據TVBS民調(2025年5月),65%的北部選民認為「罷免浪費資源」,深藍選民中更有40%表示「不想再為選舉對抗奔波」。連續選舉與疫情後的經濟壓力,讓選民更關注民生而非政治鬥爭,國民黨的罷免口號顯得空洞。2. 議題失焦:缺乏共鳴的動員訴求
國民黨罷免案多以「執政無能」「背離民意」為訴求,卻缺乏具體事證。如吳沛憶案的「憶事無成」口號,雖朗朗上口,但未能提出選民認同的明確政績缺失。相較之下,民進黨透過社群媒體與地方座談,反擊罷免為「無端報復」,並強調立委的民生服務成果,如吳思瑤的校園安全法案、蘇巧慧的長照政策。國民黨的議題操作未能切中深藍選民的痛點,如兩岸關係或經濟不振,導致連署動員淪為口號戰。此外,罷免案過於分散(15案遍及全台),稀釋了深藍選民的注意力,未能聚焦單一標靶形成氣勢。
3. 組織失能:基層動員的內傷
國民黨的基層組織長期依賴地方派系與黨工動員,但罷免潮暴露其組織紀律的崩壞。不實連署亂象,如台中蔡其昌案的34名黨工被告、宜蘭陳俊宇案的正副領銜人交保,顯示基層為衝連署數字不擇手段。雙北黨部書記長被收押更重創士氣,地方幹部因司法風險裹足不前。深藍選民多透過里長、眷村或宗教團體動員,但2024年選舉後,國民黨在北部里長選舉失利,眷村人口老化,動員網絡斷裂。相較之下,民進黨的地方派系(如台南新化派、高雄三民派)迅速反應,透過選民服務與社群宣傳瓦解罷免氣勢。國民黨的基層失能,讓深藍選民缺乏參與的管道與動力。
4. 外部干擾:柯文哲案與藍白裂痕
柯文哲的京華城貪污圖利案對國民黨罷免動員形成間接衝擊。柯案爆發後,民眾黨支持率從20%滑落至10%(2025年3月民調),部分深藍選民轉向觀望,擔心藍白合作破裂。國民黨未明確與民眾黨切割或結盟,導致罷免案的資源與宣傳分散。民眾黨在罷免潮中保持低調,專注醫療與居住正義議題,吸引部分中間偏藍選民,稀釋了國民黨的動員力。柯案的司法進展(一審若判重刑)可能進一步分裂非綠選民,深藍選民因藍白路線不明而選擇冷眼旁觀。
影響與啟示:國民黨的轉型考驗
1. 形象危機:從報復到務實的轉換
罷免潮的失敗讓國民黨被貼上「報復政治」標籤,深藍選民的冷淡更顯示其動員力的衰退。2025年下半年的司法後續(如不實連署的起訴)將持續拖累形象。國民黨需從「對抗」轉向「建設」,聚焦能源、教育等民生議題,重建選民信任。如盧秀燕的台中治理模式(基礎建設與文化推廣),可為北部選區提供借鏡。
2. 組織重建:基層活化的迫切性
國民黨需整頓基層,規範連署流程,懲處違法幹部,並重建里長與社團網絡。年輕世代的參與是關鍵,推派蔣萬安等新血操盤2026年選舉,或能喚回深藍選民的信心。同時,與地方派系的結盟(如宜蘭羅東派、南投草屯派)需更緊密,以補足動員缺口。
3. 選舉布局:2026年的前哨戰
罷免潮的教訓顯示,深藍選民的動員需具體議題與強大組織。2026年地方選舉將是國民黨翻身的關鍵,北部選區(如雙北、基隆)仍是主戰場。國民黨需避免議題分散,聚焦經濟復甦與反腐形象,與民進黨的執政優勢抗衡。藍白關係的協調也至關重要,若柯文哲因案退出政壇,國民黨需爭取民眾黨選民,否則恐重蹈票源分裂的覆轍。
從深藍沉默到政黨新生
大罷免潮「31:0」的結局,不僅是國民黨動員的挫敗,更是深藍選民沉默的警訊。選民對對抗政治的疲乏、議題的失焦、組織的失能與藍白裂痕,共同導致連署動員的失敗。民進黨憑藉地方組織與議題反擊,成功化解危機,凸顯執政黨的韌性。展望2025年下半年,國民黨需以務實政策與組織重建,喚醒深藍選民的熱情。2026年地方選舉的戰鼓已響,唯有回應民生痛點、重建選民信任,國民黨才能從罷免的灰燼中重生。
2025-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