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浦.費雪( Philip A. Fisher )出生於1907年的舊金山,自小便對經濟與商業展現出濃厚興趣。早在1920年代,他就已開始涉足股票買賣。1928年,費雪自史丹佛商學院畢業後,立刻展開他的投資生涯,成為一間國民銀行的研究員,這正是日後「證券分析師」的雛形。
「 股票市場充斥著一群了解價格所有細節,卻對價值一無所知的人 」。
菲利浦.費雪本人其實不算是一位傳統意義上的「價值投資人」,而是以「成長型投資」見長。然而,他對價值投資界的影響依然深遠,其理念甚至與華倫.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及查理.蒙格( Charlie Munger )不謀而合。費雪強調基本面研究,注重企業潛力與長期發展,使他的投資風格可視為價值與成長的結合。
巴菲特對費雪推崇備至,曾說:「我的投資方法是85%的班傑明.葛拉漢( Benjamin Graham )加上15%的費雪。」而隨著時間推移,巴菲特的策略似乎更加偏向費雪的成長投資路線,或可反過來說是「85%的費雪,加上15%的葛拉漢」。被譽為「成長型投資之父」的費雪,其實不僅侷限於成長投資領域。他曾擔任風險投資與私募基金高層、企業顧問,也是傑出的教育者。他撰寫的三本經典著作,皆被列為史丹佛商學院的必讀教材。儘管費雪未完成學業便離開校園,他仍以教師身分回到史丹佛,開設投資課程。他的學生之一Jack McDonald至今仍是該校教授,並持續將費雪的著作列入課程中。
費雪為人低調,若非1958年出版的《非常潛力股》(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大受歡迎,世人或許對他知之甚少。這本書不僅是戰後牛市時期的重要著作,更是首本打進《紐約時報》暢銷榜的投資書。
於《非常潛力股》中,費雪提出了挑選成長型企業的15個要點,這些原則體現了他所倡導的「閒聊法」:一種超越財報、從第一線獲取企業資訊的調查技巧。他主張投資人應向消費者、前員工、供應商、競爭者甚至管理層深入探詢,以評估企業的長期成長潛力。
費雪反對過度分散投資,他相信集中持股反而能帶來更高報酬。這一觀點也深深影響了巴菲特,使他不隨市場起舞、專注於精挑細選的標的。對他而言 : 只要企業符合他提出的15項成長指標,即使短期內出現虧損,長期持有依然可能帶來可觀回報。
他曾表示 : 經過嚴格分析後選出的股票,最好是「永遠不賣」。
他的投資生涯橫跨75年,始於1928年 Anglo-London Bank 的證券分析職務。1931年他創立 Fisher & Company,並一路擔任公司負責人直到1999年。在這段期間,他堅守審慎選擇客戶的原則,不僅是為了維持品質,更為了控管資產風險。
其中,費雪最為人稱道的投資案例,便是1977年買進摩托羅拉(Motorola)股票。當時的摩托羅拉尚只是生產汽車收音機的小公司,尚未展現其後來強大的研發與管理能力。費雪長期持有該股至去世,20年間報酬高達20倍。
與葛拉漢強調「買便宜貨」的量化標準不同,費雪注重的是企業質量與成長潛力。他認為,單靠低價買入不保證長期收益,真正優秀的企業即使不便宜,也能帶來穩定成長和長期報酬。
總結來說,費雪的成長型投資哲學,重視深入研究與質化判斷,將「價值」與「潛力」融合於一體。他的思想,對現代投資人仍具深遠啟發意義。
真正卓越的投資,不僅是對價格的精算,更是對企業品質與未來的深刻洞察。價值不只是短期低估的便宜貨,更是那些能穿越時間、持續創造價值的偉大公司。
費雪強調的「深入研究」與「長期眼光」,在如今資訊爆炸與短線思維橫行的時代,更顯珍貴。他的成就,不只是資產的積累,更是將投資從技術變成一門關於信念、洞察與耐心的藝術。
資料參考 : wiki、google site、《非常潛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