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陽光柔和、微風輕拂的小鎮午後,一位年輕男子湯姆,背著旅行包,踏進了鎮上的小公園
他正在旅行,也希望在旅途中結識一些有趣的人,四處張望時,他看見一位鬍子花白、戴著報童帽的老先生,坐在長椅上發呆
老先生的腳邊,有一隻毛色灰棕、尾巴微微搖晃的大狗,靜靜地趴著,眼睛眯成一條線,像是曬太陽曬到快睡著的樣子。湯姆走近,彎下腰禮貌地問:
「老先生,您的狗會咬人嗎?」
老先生睜開眼睛,語氣平和地說:
「不會的。」
湯姆露出笑容,安心地伸出手,輕輕拍了拍狗的頭。
下一秒

「嗷!!」狗猛地站起來,對著湯姆的手就是一口,雖沒流血,但痛得他跳起來:「啊啊!牠咬我!」
他捂著手,震驚地看著老先生:
「你不是說你的狗不會咬人嗎!?」
老先生淡定地瞄了他一眼,聳聳肩說:
「對啊,我的狗不會咬人…但這不是我的狗。」
假設錯誤會帶來後果
問對問題很重要,但有些時候,默認因果可能也是很危險的,湯姆就是先假設老人身邊的狗就是他的狗,才會在靠近時被這隻狗咬了一口
透過更具體的問題,把這種「我以為」的假設,變為是對於大家都很明確了解的事實
溝通精確的重要性
沒有模糊空間,在溝通的過程中大家才能夠在同一個平面上;問題問得夠具體,也才能夠讓回答更鉅細靡遺
我們生活中常常基於錯誤的前提行動;就像是你爸媽看到地板髒了請你拖地,但你就直接拿起拖把開始拖了,沒有先用掃把清除紙屑灰塵,地板是拖了,但紙屑還留在那呢
一件事情在溝通的過程中大家能有同樣的認知真的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