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per Micro Computer(SMCI)正站在 AI 基礎設施浪潮的中心。在 2025 會計年度第二季,公司營收達 56–57 億美元,年增率達 54%,主要動能來自高密度 GPU 伺服器的強勁需求,支撐其在 AI 工作負載市場的關鍵地位。毛利率穩定維持在 11.9% 附近,非 GAAP 每股盈餘為 0.58–0.60 美元,加上帳上握有 14 億美元現金、負債 19 億美元,公司基本面穩健。Supermicro 採取垂直整合策略,從液冷散熱到半導體夥伴關係都自行掌握,形成一道難以撼動的競爭護城河,成為全球 AI 基礎設施不可或缺的一環。
然而,在強勁成長背後仍藏有隱憂。公司近日將 2025 全年營收預測從 260–300 億美元下修至 235–250 億美元,主要原因為大型雲端客戶延遲下單。這表示,雖然 AI 市場仍具成長動能,但實際部署與企業支出時程可能受總體經濟波動影響。對投資人而言,這可能是暫時性波動,也可能反映企業基礎建設預算的趨緩風險。相較之下,SoundHound AI 則專注於語音 AI 領域。2024 年第一季營收年增 151%,達 2,910 萬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但公司仍處於虧損狀態,主要因研發與拓展成本持續上升。SoundHound 最大的優勢在於其 Houndify 語音 AI 平台,並與現代汽車、Lucid、Stellantis、騰訊與賓士等 OEM 夥伴建立合作,將語音助理系統整合至實際車款之中。
SoundHound 近期也與 NVIDIA 合作,在車內部署語音辨識與語意理解功能,並於 CES 展出結合語音 AI 與線上訂購的創新應用,預期未來語音商務市場規模可達 350 億美元。這樣的前景若能實現,將帶動其語音互動平台進一步滲透全球汽車與物聯網市場。
在商業模式可擴展性方面,Supermicro 仰賴高量伺服器出貨與持續推出新架構,並於美國擴建生產基地以因應訂單成長。不過,美國製造成本與潛在關稅風險可能影響未來毛利。SoundHound 則依賴 OEM 授權與平台授權模式,但汽車業長達數年的認證與導入流程將拉長其變現時程,也需面對 Apple、Google、Amazon 等科技巨頭的語音技術競爭。
估值方面,Supermicro 目前交易本益比約 5 倍、EV/Sales 不到 1 倍,相對同業具吸引力,反映其穩健的獲利能力。反觀 SoundHound 市值相對小,估值卻高達 40 倍 EV/Sales,意味著市場對其成長速度寄予厚望,然而若 OEM 部署進展不如預期,股價恐易受波動影響。
在治理與市場信心方面,Supermicro 近期納入 S&P 500 與 Nasdaq-100 指數,機構法人高度關注。雖然過去曾因內控問題、審計延誤與美國司法部調查受挫,但公司已針對財務透明度作出強化,市場信心逐步修復。相比之下,SoundHound 分析師覆蓋度較低,以零售投資人為主。不過 Wedbush 給予其「優於大盤」評級,並預估其股價可達 22 美元,主要看好其在語音 AI 領域的獨特定位。
就獲利能力而言,Supermicro 已進入穩定獲利軌道,執行長 Charles Liang 表示營運利潤率有望穩定在雙位數水準。而 SoundHound 尚未實現盈虧平衡,其盈餘轉正仍須仰賴 OEM 合作擴張與語音商務授權收入的穩定成長。
總體經濟風險亦值得關注。Supermicro 仍受限於 AI 硬體採購周期、半導體供應鏈與雲端資本支出變化,短期若基礎建設支出減緩,可能對出貨造成遞延壓力。SoundHound 則需面對 OEM 導入流程冗長、語音平台授權不確定性以及大科技公司加速內建語音解決方案的威脅。
整體而言,Supermicro 提供的是成熟 AI 基礎設施收益機會,評價合理、獲利能力強;而 SoundHound 則是具備想像空間的語音 AI 軟體平台投資機會,但其估值與風險也相對更高。對注重穩健現金流與估值安全邊際的投資人來說,Supermicro 可能是更具吸引力的風險報酬選擇;而對願意承擔成長不確定性的早期佈局者,SoundHound 或許是一張語音 AI 革命的長線門票。
無論是布局 AI 硬體還是語音軟體,Supermicro 與 SoundHound 都代表人工智慧生態系中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徑。選擇誰為投資組合的一環,取決於你對產業趨勢的理解、時間週期的偏好,以及對風險的容忍度。這不只是科技股的選擇,更是你對 AI 世界未來的信仰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