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香蕉也消失:從平凡水果映照全球氣候危機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你是否曾想過,台灣人再熟悉不過的香蕉,有一天可能成為奢侈品?️根據最新研究指出,受到極端氣候、病害與單一品種種植的多重威脅,香蕉這項全球最受歡迎的水果,正面臨逐漸消失的危機。這不僅是攸關味蕾的選擇,更牽動了全球數億人的生計與糧食安全。閱讀文章,讓我們看見全球農業、環境與社會的深層危機!

作者|陳翌庭

編輯|楊采縈

製圖|晨峰

raw-image

香蕉,本是我們生活中最平常的水果之一,卻可能在不遠的未來面臨大規模消失的危機。根據國際公益組織 Christian Aid 於 2025 年 5 月發布的最新報告《Going Bananas: How Climate Change Threatens the World’s Favourite Fruit》指出,全球最主要的香蕉產區——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到 2080 年將有高達 60 % 的種植地不再適合香蕉生長。


raw-image

專家分析指出,氣候變遷帶來的高溫、極端氣候、颱風與乾旱,以及伴隨而來的真菌病害如 Fusarium TR4 和黑葉斑(Black Leaf Streak),正不斷侵蝕香蕉田。香蕉只能在約 15–35 ℃ 的溫度範圍內成長,一旦氣候偏離這個窗口,便可能引起葉片枯萎、光合作用受限,嚴重影響產量。

更令人擔憂的是,目前 99 % 的香蕉出口市場均仰賴單一克隆種——卡文迪許(Cavendish),因其生長期長、保存力強、產量高,成為國際貿易的主流。但這種遺傳上的單一化,使其對病害的抵抗力極低,一旦病原適應此類品種,整個產業都可能遭到毀滅性打擊。


raw-image

這場香蕉危機,不僅是農業生產的挑戰,而是牽動全球糧食安全、農民生計與氣候正義的多重議題。全球約 4 億人的每日熱量中,有 15–27 % 來自香蕉;而拉丁美洲與加勒比地區控制了國際出口的 80 % 。但這些最受氣候變遷衝擊的地區,卻是排碳最少、最不富裕的社群。

報告呼籲富裕工業國應立即加速減碳,並履行氣候資金承諾,幫助香蕉主產區農戶投入:氣候適應措施:如改善灌溉系統、改良耐熱或病害品種;提升遺傳多樣性:研發更具韌性的香蕉品種,擺脫對 Cavendish 的高度依賴;支持公平貿易和有機農法:提高農民收入,同時減少化肥與農藥使用,達成永續目標 。全球媒體也迅速響應,若不採取行動,到 2080 年將有將近三分之二 的基地無法再種香蕉,這是對全球飲食正義 的嚴峻警告。


raw-image

香蕉的命運,正在提醒我們「氣候正義」不只是科學概念,更是牽動全球公平與生存權的現實問題。它警示我們,若無積極行動,不只香蕉會消失,更多仰賴溫暖氣候作物的人們,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生活轉折。

參考資料:

Climate crisis threatens the banana,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fruit, research shows

World’s favourite fruit at risk of being wiped out by climate crisis, study warns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每週三、六更新✨

臉書、IG、方格子🔍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高中生課外活動 #學習歷程 #循環經濟 #永續發展 #環境 #氣候正義 #氣候變遷 #全球暖化#氣候正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的沙龍
81會員
328內容數
我們是來自台灣不同學校的學生,在聽聞部分學校正在實施「減塑政策」,且在校慶園遊會有相關措施,團隊就打算撰寫一篇關於校園減塑的報導。 也因為有些學校推行減塑政策、有些則無,希望透過比較,藉此讓讀者了解園遊會減塑到底有沒有效果。另外,我們也收集 50 份網路問卷獲得學生對減塑園遊會的想法
2025/06/18
立法院近期在氣候與環境議題上動作頻頻,26 日不僅成立「氣候韌性與能源永續發展促進會」,同日也宣布解凍環境部 8.17 億元預算。該促進會由立委伍麗華擔任會長,是目前國會中唯一專注氣候與能源轉型的跨黨派組織,將聚焦於地熱開發與自然碳匯等議題。
Thumbnail
2025/06/18
立法院近期在氣候與環境議題上動作頻頻,26 日不僅成立「氣候韌性與能源永續發展促進會」,同日也宣布解凍環境部 8.17 億元預算。該促進會由立委伍麗華擔任會長,是目前國會中唯一專注氣候與能源轉型的跨黨派組織,將聚焦於地熱開發與自然碳匯等議題。
Thumbnail
2025/06/11
花蓮環保局於112年起動土興建「環保餐具清洗中心」,於今年4月中陸續完工,並規劃於今年7月底前取得綠建築標章,委託民間經營。
Thumbnail
2025/06/11
花蓮環保局於112年起動土興建「環保餐具清洗中心」,於今年4月中陸續完工,並規劃於今年7月底前取得綠建築標章,委託民間經營。
Thumbnail
2025/06/08
高校設計師為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於114年新成立的廣播節目,透過年輕的視角、活潑的氛圍、輕鬆的訪談,期待讓主持人成為青少年的好朋友,在節目中一起設計高校生活藍圖。高循很榮幸受邀參加第35集的錄音,透過3位成員的分享,讓我們一探究竟當天錄音的過程及內容吧~
Thumbnail
2025/06/08
高校設計師為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於114年新成立的廣播節目,透過年輕的視角、活潑的氛圍、輕鬆的訪談,期待讓主持人成為青少年的好朋友,在節目中一起設計高校生活藍圖。高循很榮幸受邀參加第35集的錄音,透過3位成員的分享,讓我們一探究竟當天錄音的過程及內容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各位請掏出你們的香蕉讓我看看。 今天抽到了很酷的香蕉,看起來壞壞的,是大藍...大黑蕉! 一天可以拿690個香蕉,這個數字也是怪怪的。
Thumbnail
各位請掏出你們的香蕉讓我看看。 今天抽到了很酷的香蕉,看起來壞壞的,是大藍...大黑蕉! 一天可以拿690個香蕉,這個數字也是怪怪的。
Thumbnail
台灣是水果王國,一年四季都盛產水果,例如春季有桑葚、梅子、李子、枇杷,夏季有西瓜、芒果、荔枝、百香果,秋季有柚子、柿子、蘋果、火龍果,冬天有草莓、柳丁、柑橘、蜜棗,而芭樂、香蕉、番茄、葡萄更是一年四季都生產,今天和大家分享六首以水果為名的歌曲:
Thumbnail
台灣是水果王國,一年四季都盛產水果,例如春季有桑葚、梅子、李子、枇杷,夏季有西瓜、芒果、荔枝、百香果,秋季有柚子、柿子、蘋果、火龍果,冬天有草莓、柳丁、柑橘、蜜棗,而芭樂、香蕉、番茄、葡萄更是一年四季都生產,今天和大家分享六首以水果為名的歌曲:
Thumbnail
最近學到並記下了一個詞「弓蕉」,老師說會叫弓蕉是因為客家人覺得香蕉的形狀像弓。 想想很有趣,三種語言分別用了三個角度為這個水果命名。講國語的人聞到了它的香味,講臺語的人看到了它的顏色,講客語的人則是看到了它的形狀。
Thumbnail
最近學到並記下了一個詞「弓蕉」,老師說會叫弓蕉是因為客家人覺得香蕉的形狀像弓。 想想很有趣,三種語言分別用了三個角度為這個水果命名。講國語的人聞到了它的香味,講臺語的人看到了它的顏色,講客語的人則是看到了它的形狀。
Thumbnail
瑞典不像故事中的少年Pi,沈浸於與紅毛猩猩柳橙汁在劫難後重逢的喜悅,而錯失享用香蕉小島的機會。香蕉最早於20世紀初透過貿易進入瑞典,爾後逐漸在瑞典普及,成為日常飲食中常見的水果,以及佳餚的食材之一。
Thumbnail
瑞典不像故事中的少年Pi,沈浸於與紅毛猩猩柳橙汁在劫難後重逢的喜悅,而錯失享用香蕉小島的機會。香蕉最早於20世紀初透過貿易進入瑞典,爾後逐漸在瑞典普及,成為日常飲食中常見的水果,以及佳餚的食材之一。
Thumbnail
1.氣候變遷的影響: 高溫和乾旱直接影響作物生長週期和收成品質 極端氣候事件(如乾旱、豪雨、颱風)頻率增加 具體例子:鳳梨提早轉黃、芒果果實變小、荔枝產量減少 2.農業調適策略: 選育耐熱、耐旱品種 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發展設施農業(如溫室、網室) 推動農作物保險
Thumbnail
1.氣候變遷的影響: 高溫和乾旱直接影響作物生長週期和收成品質 極端氣候事件(如乾旱、豪雨、颱風)頻率增加 具體例子:鳳梨提早轉黃、芒果果實變小、荔枝產量減少 2.農業調適策略: 選育耐熱、耐旱品種 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發展設施農業(如溫室、網室) 推動農作物保險
Thumbnail
在台灣是冬天吃草莓,在緯度比較高的歐洲,草莓的盛產季節是在夏天喔!而且也有草莓園開放自採,一起來看看歐洲採草莓和台灣有什麼不一樣,還有那一望無際的美麗風景吧!
Thumbnail
在台灣是冬天吃草莓,在緯度比較高的歐洲,草莓的盛產季節是在夏天喔!而且也有草莓園開放自採,一起來看看歐洲採草莓和台灣有什麼不一樣,還有那一望無際的美麗風景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