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地緣政治風險急劇升溫,以色列在美國可能協助下對伊朗發動攻擊,已在全球金融市場掀起波瀾。油價應聲飆漲,而美股與台股等全球主要指數則應聲下挫,反映出投資者對能源供應鏈中斷及通膨復燃的深切憂慮。
- 短期展望(未來一週): 市場開盤預計將持續波動,並可能因美國介入程度的消息明朗化而進一步承壓。資金將持續湧入黃金、美元及美國公債等避險資產。與此同時,受惠於油價上漲及軍事需求增加,能源與國防類股可望逆勢走強。
- 長期展望(一至兩個月): 歷史經驗顯示,儘管初期衝擊劇烈,但只要衝突能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且未對全球經濟命脈(如荷莫茲海峽)造成長期癱瘓,市場往往能在數週至數月內迅速復甦。長期而言,真正的隱憂在於能源供應中斷的持續時間、對全球通膨的推升效應,以及各國央行後續被迫採取的緊縮貨幣政策。
歷史一再證明,從海灣戰爭到俄烏衝突,市場的長期趨勢最終仍取決於經濟基本面與企業盈利,而非單一地緣政治事件。然而,此次衝突的特殊性在於美國的潛在直接參與,這為市場增添了新的不確定性。
衝突背景:從區域對峙到全球焦點以色列與伊朗的長期敵對關係在近期顯著升級。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的空襲,以及伊朗的導彈報復,已將局勢推向危險邊緣。然而,真正改變市場風險評估的催化劑,是「美國協助以色列」的可能性。一旦美國從幕後走向台前,這場衝突將從區域代理人戰爭,質變為全球超級大國與主要產油國的直接對抗。
中東地區是全球能源的心臟,其石油產量約佔全球34%,天然氣產量佔18%。其中,荷莫茲海峽更是全球經濟的咽喉要道,全球每日約20-30%的石油及20%的液化天然氣(LNG)皆需通過此地。任何對該海峽的封鎖,都將對全球經濟造成即時且災難性的打擊。美國的直接介入,將大幅增加伊朗採取封鎖海峽等極端手段的可能性,市場的初步反應,可能僅是這場巨大風險定價的序幕。
III. 全球經濟的傳導路徑
1. 石油市場:關鍵的「咽喉要道悖論」
衝突爆發後,布蘭特原油期貨價格已應聲飆漲,分析師警告,若荷莫茲海峽關閉,油價可能衝上每桶130美元。在此,我們必須理解一個關鍵的「咽喉要道悖論」:市場恐懼的並非僅是伊朗自身的石油出口(約佔全球4%)中斷,而是伊朗有能力切斷所有海灣國家(佔全球供應約30%)經由荷莫茲海峽的出口。這意味著,油價的飆升是在為整個海灣地區供應癱瘓的巨大風險定價,其影響遠非伊朗單一產量可比。
2. 全球航運與供應鏈
紅海的航運危機已導致運費上漲與航程延誤,若荷莫茲海峽再受波及,全球供應鏈將面臨更嚴峻的考驗。保險費用、運輸成本的飆升將直接侵蝕各行各業的利潤,最終抑制整體商業活動。
3. 通膨與貨幣政策的兩難
油價上漲將直接推高全球通膨,這對正準備降息的聯準會(Fed)等主要央行構成了嚴峻的政策挑戰。為了對抗能源驅動的通膨,央行可能被迫推遲降息,甚至重啟緊縮。這將導致借貸成本上升,抑制經濟增長,並對股市估值形成壓力,可能引發市場擔憂的「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情景。
IV. 對美國股市(美股)的影響
- 短期展望: 市場已出現立即的負面反應,道瓊與標普500指數均呈下跌。資金明顯流向黃金、美元等避險資產。這符合地緣政治衝擊下的典型「避險模式」。
- 長期展望與行業分析: 歷史數據強烈暗示,地緣政治對美股的長期影響有限,市場最終會回歸基本面。
- 從過去幾次重大地緣政治事件來看,標普500指數的反應模式如下:
- 珍珠港襲擊 (1941年): 總跌幅達-19.8%,歷時143天觸底,花費307天完全復甦。
-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1990年): 總跌幅達-16.9%,歷時71天觸底,花費189天復甦。
- 911襲擊 (2001年): 總跌幅達-11.6%,僅歷時11天觸底,31天內即復甦。
- 俄烏戰爭 (2022年): 總跌幅為-6.8%,歷時13天觸底,23天內復甦。
- 以哈戰爭 (2023年): 總跌幅僅-4.5%,歷時14天觸底,19天內復甦。
- 這些數據顯示,儘管初期衝擊程度不一,但市場的復甦速度在近代有加快的趨勢。在本次衝突中,各行業影響也將分化:潛在受益者: 能源(石油、天然氣生產商)、國防航太(軍工承包商、網路安全)將直接受益。脆弱行業: 航空、旅遊、非必需消費品等對燃料成本和消費者支出敏感的行業將面臨壓力。宏觀壓力: 本次油價衝擊疊加在原有的中美貿易關稅等不確定性之上,將使聯準會的政策空間更為受限,增加了經濟「軟著陸」的難度。
V. 對台灣股市(台股)的影響
台股面臨的挑戰更為複雜,可謂承受著「經濟」與「地緣政治」的雙重壓力。
- 直接經濟衝擊:能源命脈的脆弱性台灣對中東能源的依賴性極高,這使其經濟直接暴露在衝突風險之下。
- 具體數據如下:
- 總能源進口依賴度: 高達98% (2021年數據),顯示台灣能源供應極度仰賴外部。
- 經荷莫茲海峽的原油: 超過40% (2023年數據),為台灣最主要的石油進口路徑。
- 經荷莫茲海峽的液化天然氣(LNG): 主要來自卡達,幾乎全部需通過此海峽運輸。
- 戰略石油儲備: 估計約74天,雖有儲備,但面對長期中斷仍顯不足。這種高度依賴性意味著油價長期高漲將直接推升國內通膨(CPI)並拖累GDP增長,對以出口和製造業為導向的台灣經濟構成實質威脅。
- 間接的地緣政治風險:美國分心與中國的戰略考量中東危機可能分散美國的軍事與外交資源,這或許會為中國在台灣海峽採取更具侵略性的行動創造「機會之窗」。這意味著,對台灣而言,中東衝突的風險不僅僅是油價,更可能間接引發自身安全環境的惡化。
- 產業影響與台積電的穩定力量:儘管面臨宏觀壓力,但以台積電為首的半導體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不可或缺性,為台股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台積電股價在初步下跌後迅速回穩,顯示市場對其核心競爭力的信心。此外,石化、紡織及綠能等與油價波動相關的類股,則可能出現輪動行情。
VI. 歷史的教訓:不確定性是市場最大的敵人
回顧歷次重大衝突,一個清晰的模式浮現:
- 短期波動,長期復甦: 市場對突發事件的反應是劇烈的,但通常短暫。長期來看,股市會回歸上升軌道。
- 基本面為王: 經濟週期和企業盈利是決定投資組合長期表現的關鍵。
- 「確定性溢價」: 市場最厭惡的是「不確定性」。以1991年海灣戰爭為例,當美軍發動「沙漠風暴行動」、局勢明朗化後,油價暴跌,股市反而大漲。這表明,一旦衝突的範圍和結局變得可以預期,即使結果是負面的,市場也能將其定價並向前看。
對於當前局勢,一旦美國的介入程度塵埃落定,市場的不確定性將大幅降低,這可能為後續的復甦奠定基礎。
VII. 結論與戰略展望
短期內,美股與台股將持續承壓,台股因其能源脆弱性而面臨更大挑戰。長期來看,若衝突能避免失控,特別是荷莫茲海峽能維持暢通,市場有望在未來一至兩個月內循歷史軌跡復甦。然而,持續的能源高價將成為延後降息的導火線,為經濟增長蒙上陰影。
需密切關注的關鍵指標:
- 荷莫茲海峽的航運狀態: 這是最重要的單一變數。
- 美國軍事後續介入的規模與時間: 決定衝突是否升級的關鍵。
- 外交降溫的努力: 任何停火跡象都將引發市場強力反彈。
- 各國央行的政策聲明: 尤其是聯準會對通膨的態度。
- 中國在台海的動態: 評估台灣長期風險的關鍵。
投資策略:
- 避免恐慌性拋售: 歷史證明,在地緣政治引發的短期下跌中殺出,往往會錯過後續的反彈。
- 堅守分散投資: 跨資產、跨產業的配置是抵禦單一風險的有效屏障。
- 保持長期視角: 專注於長期財務目標,而非追逐短期新聞頭條。
- 考慮戰術性配置: 在分散的基礎上,可適度配置能源、國防等短期受益行業,但需保持靈活性,隨局勢變化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