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個連載的長篇故事,故事情節並不吸引我,但基於某個原因,我還是繼續看下去。要挑剔的地方很多,最主要的還是在於大部份人物過於平板,唯一突顯的反派人物——一位尖酸刻薄的鄉下愚婦——又過於刻板,對白過多,沒有對白的時候,又充滿著作者介入的主觀評價。
這個故事沒有明顯的正派主角,戲中人物衝突不大,是劇情平板的主因。婦人的兒子原來可以是第二反派,但是作者在一開始沒多久,還沒來得及雕塑兒子的性格就讓他改邪歸正了,而且改邪歸正的原因還只是因為兒子好友的一席話,當時看了之後就有啼笑皆非之感:一個人的個性如果可以因為一番開導而改變,那麼這世上還有不能教化的人嗎?因為沒了第二反派,而且正派人物又溫吞,這個故事就相當程度地失去了張力,幾乎圍繞在婦人與兒子之間的口水爭論。我明白作者心中的重點就是要突顯這名愚婦的無知,順便帶上濃濃的鄉土味,但是這麼一來,衝突情境減少了,不斷重覆的罵街爭吵也降低了讀者我的興趣。
虛構小說類(fiction) 的故事多半有正派及反派,正反兩方決定了故事的基本衝突點,而且兩派勢均力敵,故事便有了看頭,讀者容易產生認同,也容易入戲。即便一開始是反派占上風,正派也都會得到一些喘息的空間,作為日後反攻的資本。作為虛構小說,它沒有正反派的抗爭;作為紀實類小說,它過份渲染反派主角的單一性格,失去了整體環境的觀照層面。這也是新手寫作者如我容易犯的毛病:到底是要寫給自己看,還是寫給讀者看?寫給自己,很快樂,但是別人看不懂,也沒趣味;寫給讀者看,容易流俗套公式,而且也不是從自己的生活體驗出發,缺乏感動。
我設想:婦人中風之後接下來的情節可能會是該名婦人開始怨天由人,哀嘆自己命苦、老天不公、兒子不孝,至於最後她會不會良心發現,如何良心發現,現在還看不出端倪,我只能繼續看下去。既然這篇小說不是警匪、偵探、武俠、商戰,主角死亡的結局應該是不會出現。不過悔改的戲碼並不容易安排,即使天龍八部裡的慕容博與蕭遠山和射鵰英雄傳裡的裘仟仭最後遁入空門,也有賴於少林掃地僧與天龍寺一燈大師的啟發感化。那就端好茶碗等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