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串流平台開始流行,每天一開啟Netflix,就有看不完的戲,更別說還有Disney+ 或者其他平台,節目多了,資訊多了,唯獨每天還是只有24 小時,時間沒有變得更多。
那麼多的戲劇、電影、書籍,看不完是正常的。重點在於什麼值得看?自然每個人都有挑選的權利,只要我覺得好看,就是好看,不用管別人,但總還是有評審的機制,這個機制要不就是觀眾、讀者給的票房,要不就是評審打的分數。如果一部作品既得不到票房,也沒有評審的肯定,那麼,你自己喜歡就真的只是你個人的事了。
什麼戲、什麼故事書我會一直看下去?首先要我能看得懂,這不用講了。那麼接下來呢?我能想到的就是「認真」兩個字。一部認真籌備、認真編劇、認真導演的戲必定是能感動人的。你能說感動人的戲是一部爛戲嗎?畢竟它打動了你,讓你對別人產生同理,或者對自己產生了「於我心有戚戚焉」的共情感覺。什麼戲,什麼小說不會讓人想把寶貴的時間花在上面?就是你看了之後感覺索然無味的作品,我認為關鍵在於人性與感情。其實,我們的週遭每天都在上演著最自然,最不做作的戲,每個人都是無可替代的演出自己的演員。如果有人可以把這一切忠實地去蕪存菁,具體而微地呈現在銀幕或者文字,或者音樂或者任何其他藝術形式上,那不正是打動你,讓你願意花時間在上面的物事嗎?
也有人進電影院要的不是被感動,而是純粹來尋開心的,也無妨,而且也應該被肯定,但是一部喜劇也是需要認真製作的,不認真的喜劇就是單純的幼稚而已,即便是周星馳的無厘頭電影,裡面的橋段也是精心構思的。當我在看一部認真製作的電影或者影集時,我也在看它的深度。夠深度的作品才能替我帶來共鳴,因為它真。雖然我不想這麼說,但是我經常感覺到的是:那些欠缺深度的作品往往都是設定在給年輕階層的受眾看的,因為他們對於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還沒有那麼深刻的感觸,說了也不懂,他們只對於當下的、切身的事件與話題感興趣。這些針對他們設計的視聽作品如果做得太認真,首先他們沒有耐性,二來無法刺激他們速食的感官需求。
我十分喜愛看陸劇,我發現陸劇裡有拍得令我激賞的歷史大作或者生活小品,但也發現還有一大部分的戲明顯是拍來迎合年輕世代的。這些受眾目標設定為年輕世代的戲看似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絕大部份都是年輕演員,所以他們演仙俠的比演武俠的多,演武俠的又比演現代都會的多,越脫離現代社會,就越不需要去處理現實社會裡在家庭、職場、世代之間的矛盾衝突,編劇可以天馬行空的去編撰筆下的人物,不過因為速食文化的關係,也只寫得出一個表象,而寫不到「骨子裡」。
五、六年級生都知道紅極一時的,古龍筆下的武俠人物楚留香。香港演員鄭少秋演活了他。這個楚留香只是長得帥而已嗎?不是,他是「帥到骨子裡」,這種「千山我獨行」帥氣需要一定的人生體驗才能揣摩出來。但現在的仙俠小說呢?就是帥而已,又高又白又帥,飛來遁去,一號表情。越是承平的時代,我們對人生的體會越少(也越晚),能寫出來感動人的作品越少,而能看懂深度作品的人也越少。
對於我的這種評論,老婆回應了我一句話:「總要給年輕人機會嘛。」沒錯,後宮甄環傳的孫儷和陳建斌也是跑龍套出來的,小卡司製作的影視作品請不起歷練過的大明星,既然受眾設定為年輕階層,正好找一些片酬便宜的年輕演員出來磨練,這些年輕演員接受一段時間的培養之後,等到嶄露頭角的那天,再接下來自然會承接更難的劇本、更具挑戰性的角色。
如果你也和千千萬萬的平台寫作者一樣想寫一些東西出來,你到底是要往深度去寫,還是要迎合速食文化,以譁眾取寵為第一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