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穿越記144:妙玉與癩跛二仙
秋風蕭瑟,古道旁,榮國府外,癩頭僧人與跛腳道人並肩而行。
癩頭僧人頭頂瘡疤,笑貌豁達;跛腳道人拄杖而行,目光幽深。
二人似凡似仙,行至大觀園外,忽聞琴聲清越。
癩頭僧人聞聲嘆道:「這琴音,三分孤高,三分超脫,卻又有三分俗念,果真是她。」
跛腳道人點頭:「天機已露,塵緣未盡。栊翠庵中那女子,背負血海深仇,卻陷紅塵囹圄。吾等當點化之,助其復仇。」
二人相視苦笑,隱入秋霧,唯留餘音繚繞。
****** 栊翠庵竹林掩映,靜謐如畫。 妙玉一襲青衫,端坐蒲團,手撫古琴,琴弦輕顫,似訴無盡心事。
妙玉雖學佛修行,然未曾出家,僅為佛門居士,寄身賈府。她清高自持,與世疏離。
惜春與她飲茶時問:「妙玉今日琴音,比往常更添哀婉,似有心事。」
妙玉淡然道:「秋風入竹,安能不生悲?不過心緒偶動,並無甚緊要。」她起身,望向窗外,眼中閃過一絲迷霧。
近日,寶釵與迎春相繼出嫁,園中更顯寂寥。
妙玉談禪入佛,實則意在避禍,尚有一絲凡心未了。
最近她常夢見一女子,衣衫華貴,立於高門府邸之中,淚流滿面,其背後刀光劍影,血濺高牆。
她心知此夢非凡,卻無從探究。
昨日,寶玉曾來庵中借書,笑談言語間,妙玉不覺多看他一眼。 那圓圓臉的少年,已身材抽高,朝著青年成長。
讓她心湖微漾,卻又隨即壓下,暗忖:「我一介自幼學佛的居士,怎可動凡心?」她搖頭,試圖拂去念頭。
******
是夜,月色如水,栊翠庵外竹影搖曳。癩頭僧人與跛腳道人忽現,不請自入。
妙玉由蒲團上驚起,欲斥其無禮,卻見癩頭僧人笑貌從容,道:「妙玉居士莫驚,貧僧與道友雲遊至此,特為與你說一段前塵因果。」
妙玉冷笑:「二位仙長此言差矣,我不過在家清修,何來因果?」她語帶不屑,眼中卻隱約閃過一絲好奇。
跛腳道人拄杖,緩緩道:
「你非普通人,乃前大將軍侯欽駿之後。當年侯將軍兵敗被俘,先帝震怒,將侯家滿門抄斬,血流成河。
唯你被忠僕拼死救出,隱姓埋名,寄養在尼庵,後隨師學佛,成居士之身。
賈府雖庇護你,卻非你長久歸處。侯家舊部隱於世間,多年圖謀,如今邊關兵敗,京城只剩老弱殘兵。推翻大雍帝之機已現,汝當隨吾等離去,重光侯家!」 妙玉心頭一震,夢中女子的身影與此言驟然重合。她沉聲問:「大雍帝勤政不已,中土國朝政立足已穩,推翻大雍帝之說,豈非空談?」 癩頭僧人取出古玉一枚,玉上刻「雲華堂」,遞與妙玉:「此玉乃你祖父侯欽駿遺物,侯家舊部奉此玉為信物,擁有此玉者,即為侯家之主。吾等奉舊部之命,來尋故主之後。」
妙玉接玉在手,指尖微顫,玉上紋路熟悉,她自幼也有同樣文字的古玉一枚。 但她想起寶玉昨日談話間的笑顏,心下微亂,低聲道:「侯家已滅,復仇之志難續。賈母待我有恩,園中姐妹情真意切…為何要再起刀兵,生靈塗炭?」
她語聲微頓,臉頰泛紅,續道:「我願以居士之身,守於栊翠庵,念佛祈福,願先亡生天,天下安寧,不願就此而去。」
癩頭僧人搖頭:「家族大仇,豈能輕棄?」
跛腳道人欲再勸,忽聞庵外一聲清叱:「二位道友,妙玉已放下仇怨,強帶她走,違天和也!」
來者乃獨臂神尼法珍師太,她寶相莊嚴,左袖空蕩,氣勢凜然。她當年為刻印《金藏》萬卷,斷臂求法,禪理高深,神變莫測。
法珍師太拄杖而立,目光如炬:
「癩頭僧,跛腳道,你二人雖功夫高強,卻不該強扭因緣。
妙玉雖為侯將軍之後,然她自幼禮佛,心性平和,並無復仇之志。
汝等要逆緣而行,起事造反,恐亂天下生靈。」
癩頭僧人笑貌從容:「師太好口才!吾等只為點化,不願強求。既如此,貧僧再問妙玉,你真願留此紅塵?」
妙玉合掌,堅定道:「我知身世,卻不願棄賈府。賈府待我有恩,園中姐妹情真意切,我願以居士之身,守於栊翠庵,行善祈福,願天下安寧。」
跛腳道人嘆息:「居士心繫紅塵,家族難復,吾等無話可說。」
法珍師太接口:「塵緣自有定數,妙玉既選此路,自有機緣因果。二位仙長,請吧。」
癩頭僧人與跛腳道人相視一眼,笑聲中化風而去,唯留一句:「塵緣未了,後會有期。」
法珍師太轉向妙玉,溫言道:
「孩子,你有仁心,知強行復仇,兵禍害民。
你既不執著於顯赫身世,當以善行續其家族仁義。
賈府日漸衰敗,你或可助其一臂之力。」
妙玉拜謝:「多謝師太指點。弟子心已定,願留此處。
但弟子懂事以來,便在寺廟長大,並不知侯欽駿及侯府之事,師太能跟我說說嗎?」
法珍師太頷首,娓娓道來: 「先帝元豐年間,北境狼煙四起,答旦當時國力,超過哇啦,鐵騎頻犯邊關。
時任京東大營的五品千戶的侯欽駿,素以勇武善戰聞名。
他祖父侯大廣,統領侯家軍,鎮守北疆多年,屢破答旦、哇拉,威震漠北,是朝廷倚為長城的股肱之臣。
侯欽駿襲爵後,總想著要青出於藍。
元豐三年秋,答旦前任國王侖契夫親率十萬大軍,入侵并州。并州守將連日急報,請求援兵。
朝中眾臣皆畏答旦兵鋒之盛,無人敢請纓出戰。
此時,侯欽駿挺身而出,慷慨陳詞:「臣願率五千精兵,深入敵境,直搗狼居山,解并州之圍!」
先帝聞言大悅,力排眾議,准其所奏,連升三級,以三品威武將軍出戰。
然而,此舉太為托大。
兵部尚書周延年老成持重,勸道:「侯將軍此去,深入西北,糧草補給實屬不易。若其孤軍深入,恐有不測。」
先帝急於平亂,雖覺周延年之語有道理,但信侯欽駿之忠勇,故下令出征。
侯欽駿率五千將士,輕裝簡從,急行軍數日,果真如他所言,趁答旦不備,突襲其後方牧羊之地。
答旦國王侖契夫猝不及防,只得調轉主力回防。侯欽駿以五千之眾,硬撼答旦數萬鐵騎,浴血奮戰八日,斬敵數萬,聲震大漠。 然而,答旦回援兵馬不斷,侯家軍孤軍深入,已是強弩之末。
更致命的是,邊關守將眼見答旦大軍撤走,卻不敢趁機反攻。
後來,侯欽駿率兵疲馬困,卻被答旦大軍團團圍困於一處峽谷之中。
將士們矢盡糧絕,傷亡慘重。 侯欽駿身先士卒,奮勇殺敵,身上已添數道傷痕。
面對答旦國王侖斯基的招降,將士們寧死不屈。然而,侯欽駿最終傷重墜馬,被俘。
此消息傳回大雍,舉朝震驚。 先帝聞訊,龍顏大怒,痛斥侯欽駿:「亂誇海口,竟戰敗而被俘,是為奇恥大辱!」
大怒之下,先帝下旨,侯欽駿滿門抄斬,侯家上下五十餘口,無論老幼,盡皆伏誅。
唯有妳,妙玉,襁褓之中,被忠僕捨命救出,送給牟尼院蟠香師太撫養,才得以倖免於難。
侯家軍舊部也因此蒙受不白之冤,不得不隱於世間。
這跛癩二人,應是侯家軍舊部。
妙玉聽了,才知自己的身世。
待續

抄經的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