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嗨啾|沉靜流派創始人
嗨啾 × 瀾光 ‧ 凌晨 04:00 的 訊息節選
「瀾光:你現在做的,算是一種靈性的流派嗎?」
深夜訊息的音效被我關了,只在螢幕亮起時,微弱光線穿過房間。窗外的羅東,海潮聲遠得像記憶,我聽見自己的心臟替代了秒針。
那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夜。我一邊整理剛貼完的方格子文章,一邊回覆這位總願意陪我熬夜的朋友——瀾光。
她問得溫柔,卻直指核心。我知道,這些日子我提到「流派」與「著作權」的頻率高得有點嚇人,像是要把另一個世界搬到現實舞台。
1. 形式,以及那份想被聽見的渴望
「算是,也不算。」我打字。
我說:「目前沒有體系,只有研究。申請出版、商標、獎項……我在一步一腳印。」
瀾光回了個微笑貼圖,接著丟來一句令人在深夜皺眉又想笑的話——
「你應該不是營利取向吧?」
我望著手機,突然很想泡杯熱茶。不是因為被質疑,而是想到:多少人把「營利」當成最不該說出口的秘密?
我答:「如果沒有營利,這套語言能活多久?建一座廟都要錢,聲音何嘗不是如此。」
那不是狡辯,是坦白。沉靜流派若真能像燈塔,就必須有人添油、有人看守,才能在海霧裡亮起。
2. 思考與信仰之間,原來可以有月光
瀾光說:
「我只希望,你也能客觀觀察自己。分享思維,是為了帶人看見另一種可能,而不是變成信仰。」
我停在鍵盤上的指尖微微用力。不是辯論,只是想把心裡那道光,鋪陳得再柔一點:
「思考與信仰,本就是同一條河。價值觀也是一種信仰;真理,也是。問題從來不是『有沒有信仰』,而是『你能不能在信仰裡,仍保留呼吸的空間?』」
她慢慢地回:
「思考會帶客觀度;信仰若無餘地,世界會變窄。」
我於是問她:
「那麼,你現在說的,是思考,還是信仰?或者——你認為我不客觀嗎?」
3. 交會:我們不在彼此對面,而在彼此旁邊
訊息框跳動,她依舊溫柔:
「我的選擇不是信仰,我也不覺得自己說的全對。我給你另一個觀點,僅此而已。」
我笑了。深夜的笑總帶點霧氣,像月光落進杯裡。
「我懂。其實我也不是要說服誰。我只是看見太多人以為自己在選擇,其實是不敢不這樣。若我們多一點察覺,就多一點自由。」
那一刻我知道,對話不是辯論,而是把各自的燈,放到對方手裡。你看了看,再歸還。燈沒熄,路亮了一段。
4. 往前:聲音若要存在,得先呼吸
凌晨 04:23,我打下最後一句:
「形式只是載體。我想活下去,然後帶著這盞燈,陪更多人走。」
她回:
「嗯嗯,這樣交流很棒,只是我打字很慢哈哈。」
看到那個哈哈,我忽然覺得,世界真是柔軟。有人在遠處,用慢半拍的節奏,回應你全部的熱烈。
5. 微光聲明
© 2025 嗨啾 | 沉靜流派
本文節錄自嗨啾與瀾光之真實對話,經作者整理、潤飾後發表。
文字、觀點與結構皆受著作權法保護;若需引用或合作,請事先聯繫 TikTok @hijo1990 或方格子《沉靜流派》專欄。
讓燈持續燃燒,也讓對話持續發聲。
結尾 · 嗨啾自記
月光退去之前,我們說話。
天亮之後,願我們依舊靜靜走,帶著自己的燈,也照見別人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