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課程概述
James 老師在本週課程中,核心強調投資應超越短期的市場波動和複雜分析,專注於長期穩健的資產增長,並以此為基礎追求人生的健康與快樂。 老師深入剖析了許多市場常見的誤區,如對「市值與GDP」比較的錯誤解讀、過度依賴技術指標、以及頻繁主動操作的危險性,同時警示學員提防詐騙。他闡明了長期持有指數基金的無風險本質,並提供資產配置的心理建設,指出穩健的心態遠比追求高回報更重要。更深層次地,老師鼓勵學員跳脫「勞工思維」,透過資本市場的正確運作,實現財務自由,成為真正的「資本家」,享受生活,並將健康、快樂、長壽置於財富之前,這是人生真正的致富之道。

本週課程重點
長期投資心法與市場誤區
James 老師指出,資金離開市場是最大的風險。他強調,百年來任何時間買進市場,長期來看都能賺錢,因此「長期投資是沒有風險的」。然而,市場會有短期波動,可能跌幅達10%、50%甚至80%,這要求投資者必須專注於長期的回報而非短期的風險。老師明確指出,如果資金是短期內會用到的,就不應投入股市,例如小孩子的學費、買房頭期款或兩年內會用到的錢,這些應以現金形式持有。
老師亦駁斥了坊間對「市場總市值超越GDP」即為泡沫的說法。他解釋,GDP是每年的變量(當年度的投資、儲蓄、出口減進口),而股市總市值則是累積性的「存量」概念,代表企業過去所有投資的持續產出與價值。因此,股市總市值高於GDP反而代表企業和國家過去的投資是有效率且持續增值的,若低於GDP則反而是問題。他批評許多人如同「鸚鵡」般,未經深思便引用和錯誤解讀巴菲特的言論,甚至憑空捏造觀點,忽視巴菲特本人亦強調「不要用單一指標判斷市場過熱與否」。老師強調,投資其實很簡單,就是買入納斯達克100指數基金(QQQ/00662),並長期持有,這比任何個股或技術分析都更有效。
資產配置與風險管理
James 老師重申了資產配置的重要性,特別是優先追求心理穩定而非單純高回報。他建議投資者將Beta值維持在0.5至1.0之間,且若不清楚自身風險承受度,應以保守為宜。對於新手投資者,老師建議初期不必立即投入大量槓桿基金,可先以70% QQQ/00662和30%現金的配置。在市場下跌時,可將現金逐步投入少量槓桿基金,例如每下跌一定幅度便增加2%的槓桿基金,讓Beta值隨著市場上漲而逐步提高,這種方式能讓投資者「安穩上車」。
對於質押借款,老師的核心原則是「永遠不去還錢」。他解釋,一旦還款,相當於減少現金部位,會立刻提高投資組合的Beta值,進而增加風險。因此,若投資者會動念頭要去還款,則代表其尚未真正理解質押借款的原則,或風險承受度不足以進行借貸。
跳脫勞工陷阱,成為資本家
James 老師以其尖銳的言辭,喚醒學員對「資本主義自覺」的認識。他指出,人類有史以來最多的「奴隸」是現代的上班族勞工,他們透過勞動換取薪資,而非透過資本產生財富。老師強調,人的本命並非僅是勞工,而是應透過思考、經歷、享受生活。他呼籲學員「跳脫老鼠籠」,運用資本主義的優勢,成為「資本家」,即資產來自於投資而非薪資,無需每天定時上班。
老師直言,雖然現代公開市場為勞工轉變為資本家提供了「康莊大道」,但這條道路並非顯而易見,許多人在此途中「陣亡」。他認為,這條「康莊大道」是「地底下」的,像是一條有空調、自動電梯的道路直達山頂,但許多人因不相信其簡單性而拒絕進入。老師進一步解釋,許多新興國家引以為傲的高科技製造業,實際上是「勞動密集」的「資本主義陷阱」,人們雖為勞工卻自以為榮,如台灣在AI領域多是代工而非原創。老師旨在打破亞洲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迷思,讓學員理解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避免被其奴役,轉而利用它來致富。
人生目的與價值觀
James 老師在本週課程中強調,長壽是致富之道,快樂是人生目的,健康是快樂之母,而財富僅是「錦上添花」。他指出,如果沒有健康、長壽和快樂,再多的錢也毫無意義。為了實現長壽和健康,他甚至提供了具體的醫療建議,如定期進行心臟血管和肺部檢查(CT、低劑量肺部掃描、心臟灌注掃描),並提醒即使症狀不明顯,也應自費檢查以預防疾病。
老師將這份價值觀延伸到人際關係與社會關懷。他引用警察處理衝突的建議,強調在面對暴力或不公時,首先應保護自身安全,而非以犧牲生命為代價去伸張正義。他建議教導孩子在面對霸凌時,要學會大聲喝斥(如:「Don't touch me!」)並立即遠離,事後再尋求協助。老師進一步昇華此概念,倡導將社會上的每個人都視為親人(親其親、子其子),以此激發同理心,例如對無家可歸者或行動不便的老人,應主動伸出援手而非嫌棄。他鼓勵學員保持慷慨,隨身準備一些小錢以助人,並將給予視為理所當然。
學員問答精選
1. 新同學: 關於錯過市場最佳上漲日與資產再平衡時機的疑惑
一位新學員,同時也是一位65歲的老投資者,曾有多次在股市中虧損的經歷。他提問道,坊間常說錯過市場少數幾個最佳上漲日會嚴重影響年化報酬率,但他查詢後仍對此概念感到好奇。此外,他對老師提倡的「聰明再平衡」與「無腦再平衡」感到困惑,尤其是在年底再平衡時,若市場仍在上漲,會否錯過後續的漲幅?
老師回覆摘要:
James 老師指出,頻繁地依據市場漲跌(例如下跌10%或20%就加碼)進行「主動式操作」是難以傳授且充滿人為判斷風險的。他強調,這種主動操作在面對極端市場下跌(如連續三年跌85%)時,可能導致現金耗盡,被迫在市場低點「殺出」,從而「功虧一簣,全部掃光」。因此,老師堅定建議採取「被動式操作」,即一年僅進行一次再平衡,通常是在年底或年初。老師表示,即使錯過短期加碼機會,若整體資產配置得宜(如70/30或433),年底仍會獲利,不必糾結於短期漲跌或加碼時機。他再次警示學員,不要進行融資、不要購買個股、更不要在市場低點殺出,有足夠現金作為底氣至關重要。
2. T: 如何處理日幣與美元資產,以及房地產投資的取捨
一位學員分享自身從小的家庭教育都著重投資房地產,但接觸老師課程後,開始反思其投資效益。他提問,在日本持有的房產收益因日幣貶值而大受影響,應如何處理這些日幣資產?另外,他持有換匯成本較高的美元資產,以及透過複委託購買的美股ETF,應如何決策才能避免稅務問題並最佳化配置?他也分享了自己利用房貸不還款來投資ETF的成功經驗,並詢問是否能採用00662與00670L各50%的投資組合,並將質押借款作為緊急備用金。
老師回覆摘要:
James 老師建議學員立即將日幣換成台幣,並投入00662,因為資金應放在「最會漲的地方」。對於透過複委託持有的美股,若獲利已接近700萬台幣的繳稅門檻,老師建議立即賣出並轉為台幣投資00662,以規避未來可能的高額稅務;儘管這意味著需要「操作」實現獲利,但相比日後繳納巨額稅款更為合適。他強調,長期而言,匯率波動會互相抵消,不應影響投資決策,該買就買,該賣就賣,匯率問題屬於「國家」或「央行」層面,投資者無需過度擔憂。
對於學員利用房貸資金投資股票的成功經驗,老師雖然肯定其結果,但提醒學員,若當初將支付房產頭期款的1000萬直接投入股市,獲利可能會更多。關於50/50的00662與00670L組合,老師表示在學員能承受市場下跌50%的情況下是可行的,並再次確認學員可將「質押借款」作為應急現金流來源。老師提醒,每個人的狀況不同,其回覆並非「唯一解方」,資產配置沒有「一體適用」的方案。
3. Grace: 比特幣與QQQ的資產配置決策
一位30多歲的學員Grace提問,她同時持有比特幣和QQQ,不確定是否應出售比特幣。她相信QQQ會永恆上漲,但對比特幣的永恆性存疑。她計劃賣出投資房產並將所得投入QQQ。
老師回覆摘要:
James 老師建議Grace,如果比特幣佔總資產比例不大(例如30%-40%),且她還很年輕(30多歲),可以保留現有的比特幣部位,但不要再增加新的數位貨幣投資。他推測,未來比特幣若能像黃金一樣「成氣候」,或許也能用於質押借款。他強調,未來的金融形式難以預測,比特幣最終也可能在各種平台上合法流通和質押。他鼓勵Grace專注將賣房所得投入QQQ,並樂觀預期她如此年輕便有機會累積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美金的財富。
4. ORA: 市場大幅下跌時的機械化加碼機制
一位65歲的退休學員ORA分享,他在市場高點時Beta值過高(約1.1),幾乎沒有現金,導致在近期市場下跌時無法逢低加碼,感到非常恐懼。他現在已將Beta調整至0.9(約20%現金),詢問老師是否有一個「比較簡單、機械化」的策略,例如跌20%就再平衡三分之一,以便下次市場大幅下跌時能更好地逢低買入。
老師回覆摘要:
James 老師表示,他通常不建議學員主動調整資產配置,而應堅持「一年一次」的被動再平衡。然而,考量到像ORA這樣經驗豐富的投資者,若要進行主動操作,老師建議一個原則:當指數基金下跌10%時,可以考慮第一次加碼;若再跌20%,可進行第二次加碼。但他強調,若市場持續下跌超過20%(例如跌到80%),就必須「躲進防空洞」,進入「防禦模式」而非繼續逢低加碼,因為此時現金耗盡的風險極高。即使要加碼,也應維持原本的Beta值(如0.9),將加碼資金投入槓桿基金,而非拉高整體Beta至1.0以上。他補充,對於退休人士,當現金部位已足夠支付15至20年的生活開銷時,即使Beta值略高(如1.2)也無須再增加現金,因為此時現金的效益已不大。
5. W: TQQQ相較QQQ的回復速度與槓桿基金配置
一位學員W提到,目前QQQ已創歷史新高,但其持有的TQQQ(槓桿基金)仍未回到高點,想知道原因與建議。他去年11月開始以少量資金買入TQQQ,並將部分薪資用於加碼。
老師回覆摘要:
James 老師解釋,槓桿基金(如TQQQ)在市場大跌後的回復速度通常比QQQ慢(例如,QQQ可能13年回高點,QLD需要25年,TQQQ可能需要40年)。因此,老師不建議年輕人或退休人士「全倉」持有槓桿基金,因為這會顯著延長回本時間甚至影響退休規劃。他強調,若持有槓桿基金,在市場下跌時更應積極加碼,這樣能加快回本速度。老師建議,在市場創高時,新進資金可優先投入QQQ;而當市場大幅下跌時,則是逢低加碼TQQQ的最佳時機,因為此時「就是要開槓桿」。他重申,雖然可以進行主動加碼,但這屬於進階操作,若學員未能完全理解,仍應堅持年底再平衡的被動策略。
6. LU: 台灣投資者對房地產的依賴與投資學習路徑
學員LU分享,台灣投資者因過去股市經驗,普遍偏好房地產投資。她觀察到目前周教授(推崇市值型ETF)與樂活大叔(推崇高股息ETF)的辯論,認為兩者皆有其道理,因為他們針對的客群(年輕人與退休族)不同,且只要能引導大眾參與資本市場便是好事。她也分享了自己從聽老師課程中學習並調整資產的經驗,強調貫徹老師主軸的重要性,但也容許個人根據風險承受度進行微調。她強調了「買體驗」的重要性,並認為金錢花不完。
老師回覆摘要:
James 老師肯定了學員對周教授與樂活大叔辯論的理解,他強調這兩位老師的觀點都在各自的「邊界」內是正確的,因為他們服務於不同資產狀況和風險承受度的群體(年輕人追求積極累積,退休族追求穩定現金流)。他認為,這種辯論對推廣大眾參與資本市場是正向的。
老師也進一步闡述了「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理念,鼓勵學員在掌握核心原則後,根據自身理解進行靈活變化,這代表了對投資哲學的真正「理解」。他引用了查理·蒙格的觀點,將「嫉妒心」列為最沒用的東西,並加上「辯論」。他主張,當面對不同意見時,不需強行辯駁,只需理解對方觀點背後的「真」與「背景」,因為每個人的人生經歷和原生家庭都塑造了他們的認知。他總結道,最高的境界是「不知自己知道」,保持謙遜,認為「我可能錯了,他們可能對了」,這樣便能避免無謂的爭執。
7. YAO: 孩子面對霸凌與不公的教育之道
學員YAO請教了James老師關於孩子在學校面對霸凌和不公平待遇時的教育問題。他分享了一個案例:一個華裔孩子試圖阻止一個高大黑人孩子插隊,結果被打了,而學校礙於「政治正確」未能有效處理。他詢問如何在保護孩子安全與培養正義感之間取得平衡。
老師回覆摘要:
James 老師強調,保護自身安全永遠是第一要務。他舉例說明,當遇到暴力或不合理情況時,即使是警察也會建議「趕快跑」而不是與對方正面衝突,因為生命安全更為重要。老師指出,我們的生命不僅屬於自己,也屬於父母、子女和社會,因此愛自己、保護好自己是對他們的責任。
他建議教導孩子,在面對插隊或不公時,可以大聲喝斥(例如:「Don't touch me!」)讓對方嚇退,然後立即離開並向老師報告,而不是用身體去捍衛正義。老師相信社會終會教育那些行為不當的人,無需個人冒險。他進一步將此理念延伸至日常生活,鼓勵學員以「親其親、子其子」的心態對待他人,視天下人為親人。例如,遇到行動不便的老人或無家可歸者,應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並樂於施予援手,隨身準備小錢以助人。他強調,我們應以憐憫之心看待弱勢群體,但同時也要記住保護好自己。
留言區精選回覆
關於如何處理龐大資產的稅務與投資心態?
James 老師指出,當資產大幅增值時(例如99%都是獲利),賣出資產會產生高額稅務,這凸顯了節稅的重要性。他強調,若不懂得節稅,總資產中可能有85%會繳給政府。老師建議投資者應「手中有股票,心中無股價」,意指不必頻繁操作,心理不應有波動。他再次強調,買房雖然是投資,但並非「好的投資」,居住應是基本人權,不應過度金融化。
關於資本累積的起點與借貸的運用?
James 老師回應,投資並非要等到「收支平衡後」才能進行,這只是一個藉口。他強調,即使是小額資金,如100塊台幣或1美元,都可以開始投資,甚至可以將手上的每一塊錢都拿去投資。老師指出,懂得「質押借款」的人才可能成為真正的富豪,但這需要控制在不過度的範圍內。他也澄清,資產大幅增長(例如1000倍)並不代表現金部位也需等比例增加,當現金已足夠涵蓋例如30年的開銷後,便無須再額外積累現金。
關於TLT是否為可投資資產?
James 老師發出強烈警告:「不要買TLT」。他指出TLT(長期美債ETF)是「非常危險的資產」,可能會經歷高達60%的跌幅。他建議投資者應選擇更穩健的現金管理工具,如貨幣市場基金(Money market)。
關於Beta值的計算?
James 老師回應,Beta值的計算有專門的文章和工具可供參考。他也提到,透過人工智慧(例如ChatGPT)也能夠協助計算Beta值。
關於辯論與人際關係的平衡?
James 老師再次強調「不要辯論」,認為這是一種「浪費生命」的行為。他建議教導孩子在面對衝突時,除了大聲喊叫並離開外,更重要的是遠離暴力,保護自己。
關於探望親友的時機?
James 老師引用台灣俚語「在生的時候看在世拜拜」,提醒大家應在親友健在時多加探望,不要等到清明節才去祭拜,強調活著的關係更為重要。
免責聲明: 本週報所包含的任何資訊僅供 個人學習與參考 之用, 不應被視為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專業意見或決策依據。投資涉及固有風險,可能導致本金損失。任何依賴本週報內容進行的投資或其他行為,其 最終風險與責任完全由使用者自行承擔。CLEC 投資理財頻道及其相關人員對於因使用或依賴本週報內容所導致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 概不負責。 強烈建議您務必觀看完整的課程影片、參閱講義,並進行獨立的思考與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