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言與文化之間,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週我想聊聊身為一個「不太像台灣人、也不太像馬來西亞人」的我,如何在語言、口音與文化的交界處尋找自己的位置。

(圖/Pexels - Photo by jonas mohamadi )
一開始總是會懷疑自己的
我從小在馬來西亞長大,受中文教育,在家裡說中文,生活中也混雜著各種方言。
高中畢業後,我來到台灣唸大學。在這裡,我遇見很多熱情的朋友,也開始用另一種方式生活、說話與思考。但「口音」這件事,很快就讓我發現:我和別人不太一樣。
為了融入當地,我試著調整自己的馬來西亞口音,和同學們一起聊著台灣流行文化。雖然努力讓自己講得更自然,但有時遇到對方的一句「妳是不是外國人?」還是讓我有點尷尬。
每次過年回到馬來西亞,親戚朋友又說我講話變得「像台灣人」。這讓我感覺自己好像“背叛”了自己的家鄉。久而久之開始懷疑自己:我到底是哪裡人?
如果兩邊都不像,是不是代表我失去了什麼?我是不是一直會被當做是外人?

(圖/Pexels-Photo by Viktorya Sergeeva)
跨文化正是我的優勢
後來我花了一段時間整理自己,才慢慢明白:
這樣的身份混合和游移,不是失去自己,而是一種「跨文化」的能力。
我是馬來西亞人,也是在台灣生活的青年;
我熟悉家鄉的文化,也理解台灣社會的語言與節奏。
我曾經以為這樣的「混合」是不純粹,但現在的我知道,那正是我的優勢。
正是在這樣的身分縫隙中,我看得見彼此之間的誤解,也更知道該怎麼翻譯我們的故事。

(圖/Pexels - Photo by Emma Bauso)
這樣的經歷,讓我開始思考:
有沒有人也跟我一樣,在尋找自我認同的路上,有話說卻找不到地方說?
這也是我想做 Project SEA Voice 的原因。 我想讓台灣人重新認識東南亞,不只是透過移工新聞或旅遊廣告,而是透過真實的、細膩的、有人味的故事。
我也想對那些正在尋找國籍認同、文化認同的年輕人說:
你不孤單。你不需要完美符合誰的期待。你就是你,這樣的你很好。
Project SEA Voice 是書寫與對話的起點。
願這片海的聲音能被你聽見,並在你心裡留下溫柔的迴響。

(圖/ Pexels Photo by Kellie Churchman)
👉 如果這篇文章有讓你想起什麼,歡迎留言、分享、或追蹤這個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