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財富自由」是遙不可及的事,需要幾千萬、甚至上億才可能達成。但其實,財富自由只是個數字遊戲。簡單來說:
不過若要真正「自由」,就不能一輩子靠主動收入(工作)來支撐生活。我們需要的,是:賺得多、花得少、收入大於支出,這就是財富增長的基礎。
- 收入變成被動式
- 支出變成可控式
這樣才能不被工作綁架,過上真正自主的生活。
財富自由,從不是金額多寡,而是支出大小
沒有人說,達到財富自由一定要有幾千萬或幾億。關鍵在你的年開銷有多少。我曾寫過〈一年只花 30 萬,怎麼過?〉這篇文章,分享自己簡約生活的經驗。其實,生活品質並不是靠「花錢」堆出來的,而是靠選擇、規劃和自律。

公式:年支出 × 25 = 財富自由門檻
這是最常見的 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概念中的計算方式。例如:
- 年支出為 30 萬
- 財富自由需要的資產約為 750 萬
這還沒考慮政府年金,例如勞保老年給付、國保年金、長照補助等,這些未來都還可能是一個小小的保險。所以資產可能還不需要達到750萬就能達成。
怎麼知道自己要多少?
你可以從這三個方向開始:
- 掌握自己的年支出
參考我寫的〈你真的知道自己每個月花多少錢嗎?〉,你會發現很多花費都是習慣而非必要,仔細條列自己的花費,能夠清楚消費的金額。 - 計算自己的資產
可用我提供的〈個人資產統計清單〉,整理存款、投資、保險等資訊,了解自己離自由還有多遠。並且找尋超過4%的投資工具,就能快速達成財富自由。 - 設定財務自由最低門檻
不用一次就達成,可以分階段前進,例如先達到「半財富自由」(基本生活支出被動收入覆蓋),再追求完全自由。
財富自由不是逃避工作,而是選擇權
在這個 AI 與全球化的時代,失業潮與內卷已經是大勢所趨。你越早理解「工作不等於安全」,就越有機會規劃出自己的自由道路。而財富自由不代表你什麼都不做,而是:
- 工作是出於熱情,不是為了糊口
- 不必再為還債、養家、買房被壓得喘不過氣
- 你的時間、選擇與生活方式,都能由你自己掌控
結語:自由,不是奢侈,而是一種準備好的生活
你可能不想變成超級富豪,也可能沒有辦法躺平一輩子。但只要能讓收入超過支出,不再為錢憂慮,就已經在財富自由的路上。這不是理財專家才該做的事,而是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預留的選項。如果你也正在朝這條路邁進,歡迎留言與我分享,或來信(guess4us@gmail.com)討論你的規劃。希望這條路上,我們都能一起走得更穩、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