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選擇暫停工作,也不願接案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慢生活不是擺爛,而是一種更有主控權的財務選擇

離開工作三個多月了。身邊的朋友陸續開始問我:「你什麼時候要回去上班?」 甚至有些人好意建議我:「不一定要找正職啊,接點案子也好吧?」我理解這些關心,但老實說:

我既不想上班,也不想接案。

這不是耍廢,也不是逃避,而是一個非常有意識的選擇。

只是想把生活還給自己

過去十多年我都是工程師,寫過遊戲、App、Web 系統。說真的,我並不討厭寫程式,但我越來越不喜歡那種永無止盡的節奏—每天忙十幾個小時,下班後還得追技術、補進度,連想靜靜吃頓飯、想個人生都覺得奢侈。我不是不能再幹,只是覺得:

我已經把人生最精華的十幾年給了工作,現在,是時候停一下了。

為什麼連接案都不想?

很多人會說:「那你自由接案就好啦,彈性又能賺錢。」但事實是—接案一點也不自由。

  • 客戶臨時改需求,你得配合;
  • 為了收入穩定,得主動開發、談合約;
  • 時間還是碎片化,生活沒有真正靜下來。

我不想再過那種一直「有事在燒」的日子了。我現在要的是一種可以慢下來、可以自己決定節奏的生活方式

raw-image

怎麼活?靠什麼收入?

這是很多人好奇的地方:不上班、不接案,那錢從哪裡來?其實我從很早就開始簡單生活+穩定投資,慢慢建立自己的現金流。

我目前的主要財務來源:

  • 股息收入(以電信、金融、租賃股為主,還有零星的電子股和ETF,約一年股利 40 萬~45 萬元)
  • 現金存款 + 定存 + 債券基金利息(提供基本生活安全墊,存本的投資,並不提用)
  • 非常節制的花費(平均每月 2~3 萬元,包括孝親費,有結餘還能再投資)

簡單說,就是:

資產產生的現金流 → 支付我這段自由時期的生活成本。不用太省,但也不浪費。重點是我不用被迫為錢去耗損自己

財務自由不是為了退休,而是「可以選擇」

很多人以為財務自由就是不工作。但我發現,更本質的自由,是:

你可以選擇做或不做,而不是因為「沒錢」而被迫硬撐。

我現在的狀態,就是選擇「暫停」,重新找回內在的節奏與動力。不是永遠不上班,而是我想等一個讓我真正願意投入的點子或計畫。

正在做什麼?

這段時間我其實沒有完全閒著。我開始寫文章,分享我過去累積的財務自由經驗與思考,累積了不少讀者,甚至有幾篇突破萬觀看。我也透過文章教學:用 Google 日曆記帳,讓不愛記帳的人也能簡單掌握財務健康狀況。這不只是練習,也是我對未來可能產品化方向的試探,並且提供出我目前最好的記帳方式。我喜歡這樣創作型的慢節奏。它不一定立刻賺錢,但讓我覺得時間是自己的,這就夠了。

最後想說:

如果你也正在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懶」、「太任性」、「太慢」,那你可以想想:

你現在做的每一件事,是為了生活,還是為了逃避生活?

我選擇不工作,不是因為我放棄努力;而是我想把精力留給真正值得的事。

小結論:

  • 暫停,不是後退,而是為了重新選擇人生節奏。
  • 不接案,不是排斥工作,而是拒絕焦慮與碎片化的生活。
  • 財務自由的本質,不是變有錢,而是能夠「自己決定要怎麼過日子」。

我還在過程中,但我認為自己已經離真正的自由更近了一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oey的沙龍
41會員
161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財富樂談】的 joey。曾是爆肝工程師,然而,通過持續記帳、開源節流與理財實踐,實現了財務自由。我將在此,不斷分享我的財富自由路程與生活,歡迎加入與討論。一起走向財富自由之路吧!
joey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28
1968 年,美國心理學家約翰・卡爾宏(John B. Calhoun)在馬里蘭州展開了一項震撼心理學界的實驗,被稱為「25 號宇宙」。他將四對健康老鼠置入一個封閉空間,提供充足食物、水與築巢材料,但空間有限。
Thumbnail
2025/06/28
1968 年,美國心理學家約翰・卡爾宏(John B. Calhoun)在馬里蘭州展開了一項震撼心理學界的實驗,被稱為「25 號宇宙」。他將四對健康老鼠置入一個封閉空間,提供充足食物、水與築巢材料,但空間有限。
Thumbnail
2025/06/26
最近剛結束電子應用的課程,難得有連續幾天的空檔,讓我可以在城市中四處走走,享受久違的閒暇。身為土生土長的台北人,過去工作忙碌,對許多藝文場所反而陌生,直到去年環島旅途中到訪高雄美術館和駁二藝文特區,才意識到台灣其實擁有許多令人驚喜的藝文空間。這幾天我重新造訪了已經十多年沒踏進去的「台北市立美術館」。
Thumbnail
2025/06/26
最近剛結束電子應用的課程,難得有連續幾天的空檔,讓我可以在城市中四處走走,享受久違的閒暇。身為土生土長的台北人,過去工作忙碌,對許多藝文場所反而陌生,直到去年環島旅途中到訪高雄美術館和駁二藝文特區,才意識到台灣其實擁有許多令人驚喜的藝文空間。這幾天我重新造訪了已經十多年沒踏進去的「台北市立美術館」。
Thumbnail
2025/06/25
筆者過去寫了不少關於財務自由的文章,但卻鮮少談及「投資」這一塊。主要原因在於,筆者並非專業投資人,不想貿然給讀者投資建議,造成誤解或損失。然而,回顧自己的理財歷程,也許我的一些經驗與觀念,能提供你實用的參考。
Thumbnail
2025/06/25
筆者過去寫了不少關於財務自由的文章,但卻鮮少談及「投資」這一塊。主要原因在於,筆者並非專業投資人,不想貿然給讀者投資建議,造成誤解或損失。然而,回顧自己的理財歷程,也許我的一些經驗與觀念,能提供你實用的參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他們說,應該要有專職收入比較穩定。他們說,中年人,職涯不要太冒險,要小心。我以為我可以不在乎這些話,身體比我更誠實。
Thumbnail
他們說,應該要有專職收入比較穩定。他們說,中年人,職涯不要太冒險,要小心。我以為我可以不在乎這些話,身體比我更誠實。
Thumbnail
從「我不想上班」來看看自己遇到的問題,的確是有點繁雜。 例如要做什麼樣的工作,才能發揮所長,才能得到成就感,不僅僅是與苦痛爭奪能量。 例如自己到底是誰,可以做些什麼,來協助自己突破困境。 然而,我們如果直面地來針對這問題來提出解決方案。 顯然,可以簡單很多。 「不想上班。」 先思考為什麼要上班?
Thumbnail
從「我不想上班」來看看自己遇到的問題,的確是有點繁雜。 例如要做什麼樣的工作,才能發揮所長,才能得到成就感,不僅僅是與苦痛爭奪能量。 例如自己到底是誰,可以做些什麼,來協助自己突破困境。 然而,我們如果直面地來針對這問題來提出解決方案。 顯然,可以簡單很多。 「不想上班。」 先思考為什麼要上班?
Thumbnail
在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中,我勇敢裸辭,追尋屬於自己的舞台。經過一年的沉澱與思考,我再次踏上求職之路,面對面試的緊張與不安⋯⋯
Thumbnail
在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中,我勇敢裸辭,追尋屬於自己的舞台。經過一年的沉澱與思考,我再次踏上求職之路,面對面試的緊張與不安⋯⋯
Thumbnail
選擇離職,進入自由工作的世界,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決心,但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自由和可能性。自由工作者的生活看似浪漫,實則需要更強的自律和計劃能力。從單一收入到多元收入,從固定模式到自由靈活,這一切都需要你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去迎接挑戰和機會。
Thumbnail
選擇離職,進入自由工作的世界,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決心,但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自由和可能性。自由工作者的生活看似浪漫,實則需要更強的自律和計劃能力。從單一收入到多元收入,從固定模式到自由靈活,這一切都需要你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去迎接挑戰和機會。
Thumbnail
寫給人生按部就班,以及不按部就班的人。按部就班的人,事業成功、或者退休,該想一想:「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不按部就班的人,也可能是財富自由,但總會有人來問:「那妳這麼年輕不上班要幹嘛?」
Thumbnail
寫給人生按部就班,以及不按部就班的人。按部就班的人,事業成功、或者退休,該想一想:「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不按部就班的人,也可能是財富自由,但總會有人來問:「那妳這麼年輕不上班要幹嘛?」
Thumbnail
上個禮拜五正式離職了。 這幾天沈澱整理之後,發現我那時候意識到這份工作不適合而開始有離職的念頭的時候,卻選擇一直忍下去有很大的原因是我很害怕自己做錯決定、很害怕是不是有什麼我應該要面對但如果太快離職我會不會就逃走了?
Thumbnail
上個禮拜五正式離職了。 這幾天沈澱整理之後,發現我那時候意識到這份工作不適合而開始有離職的念頭的時候,卻選擇一直忍下去有很大的原因是我很害怕自己做錯決定、很害怕是不是有什麼我應該要面對但如果太快離職我會不會就逃走了?
Thumbnail
我希望自己能少一些迷惘、少一些妥協、少一些我不喜歡的人事物 回到我可能在這段時間體悟、增加、期待能在未來生活中有所不同的選擇 在離職前,無論是自己或是被網路媒體投放各種應該往自己想要的走去的各式資訊,從中比較像是借用那些想法,希望能夠移植到自己身上。當然自己在此時此刻,所握著幾乎都是淡淡的理論、淡淡
Thumbnail
我希望自己能少一些迷惘、少一些妥協、少一些我不喜歡的人事物 回到我可能在這段時間體悟、增加、期待能在未來生活中有所不同的選擇 在離職前,無論是自己或是被網路媒體投放各種應該往自己想要的走去的各式資訊,從中比較像是借用那些想法,希望能夠移植到自己身上。當然自己在此時此刻,所握著幾乎都是淡淡的理論、淡淡
Thumbnail
2024/2/29-告別了人生第一份正職工作
Thumbnail
2024/2/29-告別了人生第一份正職工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