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桿」是讓資產成長加速的好工具,但光靠單一工具,槓桿倍數有限;而多種槓桿工具並用,則可以根據市場狀況靈活調度,進一步提高效率。
這篇我分享我實際使用的「混合式槓桿組合」,也就是如何搭配三種常見工具:槓桿型 ETF、信貸、股票質押,形成互補機制,讓資金運用最大化,同時控制風險在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
為什麼要混合使用槓桿?
單一槓桿工具都有上限。例如,使用槓桿型 ETF,通常最多就是兩倍,實際執行起來考慮資產配置與波動風險,大概最多抓到 1.5 倍槓桿,就很難再往上了。
但若此時我還有資金調度空間(例如未來幾年預期投入的本金),是否可以先投入市場,加速累積?這正是混合使用信貸與質押的切入點。
我的混合式槓桿組合:三種工具,各司其職
1️ 槓桿型 ETF:放大報酬主力,靠再平衡控風險
這是我的主要長期配置工具。優點是操作簡單、不需借款申請,也沒有現金流壓力與斷頭風險。
我會搭配原型 ETF 與現金,設定比例(如 40% 槓桿 ETF、40% 原型 ETF、20% 現金),遇到偏差就再平衡。
實際操作上:
- 平時: 定期再平衡,控制比例不要失衡。
- 大跌時: 可透過其他槓桿工具補上下跌後的部位。
雖然最多能做到兩倍槓桿,但實務上,為了風險控制與心理承受,我多半控制在 約 1.5 倍左右。
2️ 信貸:擴大資金池,拉長時間軸
當 ETF 組合達到上限後,若資產成長空間仍充足,我會利用信貸來「提前投入未來本金」。
平時這筆信貸只是穩穩分期還款,不再調整。真正出動的時機,是:
- 股災來臨時, 用「信貸轉貸」來補上 ETF 比例失衡的部分。
- 轉貸金額來源,可以是之前已還的本金,也可以是薪資提升後額度擴張。
例如:
- 原先借 100 萬,已還 30 萬 → 可再借出 30 萬;
- 若加薪 13,000 元 → 信用額度可能從 100 萬拉高至 150~200 萬。
這筆錢不是無中生有,而是用未來的錢,提早進場。
3️ 股票質押:短期戰術操作,用來搶時間
當股市出現單日超大跌幅,我可能會有短線進場的想法,但此時信貸通常來不及(需跑流程、等待核貸)。
這時候,質押是最快的資金來源。質押流程:
- 把手中 ETF 股票抵押給券商;
- 一天內就能動用資金;
- 之後再由信貸補上,或等市場回升賣出。
也就是說,質押只是「過渡槓桿」,不是長期槓桿,用來應對急跌與短期機會。
混合使用的優點與總結
混合使用三種槓桿工具,讓我能:
- 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槓桿倍數超過 1.5 倍仍可控;
- 對應不同市場情況與資金節奏, 靈活調度;
- 心理層面更穩定, 因為每筆資金都安排了控制風險的機制。
不過也提醒各位讀者,這只是我個人的做法,不一定適合每個人。
使用混合式槓桿之前,你必須清楚知道:
- 你的 儲蓄能力(能還多少?)
- 你的 心理承受力(會不會在震盪時做錯決策?)
- 你的 資產與收入結構
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萬靈丹。這篇只是希望讓你多一點參考與思路,在了解自己的條件下,發展出屬於你自己的槓桿配置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