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財務自由規劃中,槓桿屬於第三階段,這代表它不是一開始就該使用的工具,而是經歷過穩定儲蓄與投資後,才逐步引入的加速器。
這篇文章會談四個重點:
- 槓桿是什麼?為什麼要使用?
- 為什麼不是一開始就開槓桿?
- 開槓桿前必須確定的條件
- 槓桿啟動與解除的時機點
一、什麼是槓桿?為什麼要開槓桿?
「槓桿」本質上就是用別人的錢放大自己的投資部位。可以是借來的現金,也可以是利用資產抵押取得的貸款,再投入市場。
如果你的投資報酬率長期能穩定高於借款利率,那麼槓桿就能放大你的資產增長速度。舉例來說:
- 如果你借款利率是 2%,而你的長期投資年報酬有 7%,那中間的 5% 差距,就是來自「別人的錢」所幫你賺的報酬。
使用得當,槓桿是一個可靠的加速器。但若沒做好控管,它就是開往破產的加速器
二、為什麼不是一開始就用槓桿?
很多人聽到「槓桿可以加速獲利」,就想馬上開始使用,但這其實是很危險的心態。
槓桿的放大作用是雙向的,會同時放大「獲利」與「虧損」。當還沒建立穩定的投資策略、還沒習慣市場波動時,就貿然開槓桿,很可能在下跌時心理承受不住,反而虧得更慘。
這也是為什麼我把槓桿安排在「投資穩定執行後」的階段。你需要先完成幾件事:
- 至少幾年的投資經驗
- 知道自己的風險承受範圍
- 有能力持續儲蓄
- 已建立初步的資產池
當你能在市場震盪中冷靜應對,才有條件使用槓桿。
三、開槓桿前要問自己的三個問題
槓桿的最大風險,不是報酬不夠高,而是「撐不過市場的震盪」。
每次我啟用槓桿前,會問自己三個問題:
- 我是否保留了足夠的現金水位,做為安全緩衝?
- 如果市場下跌 30%,我會不會被迫賣出?
- 我的心理素質是否能承受波動,避免做出錯誤決策?
在風險管理中,這些問題的答案往往比報酬率本身還重要。
四、啟用門檻與降槓時機
什麼時候適合開始使用槓桿?我會考慮以下幾個條件是否成立:
- 投資邏輯已驗證(至少五年以上)
- 資產已達一定規模
- 每月有穩定現金流
- 能接受帳面損益的起伏,心理成熟度足夠
另外,槓桿不是一開就一路加上去,你也需要知道什麼時候該「降槓」。通常有三種情況會考慮降低槓桿:
- 已接近財務目標,轉向穩定生活模式
- 個人生活進入需要穩定現金流的階段(如退休、轉職)
結語:先練好基本功,再來談加速
我一直強調:槓桿不是壞事,但它對風險控管要求極高。
先把基本功練好——當你能穩穩賺錢、資產穩定成長,再來思考要不要加速。
這樣的財務自由之路,會走得更穩、更遠。
下一步:認識槓桿工具的選擇
在了解了槓桿的概念與啟用條件之後,接下來更重要的問題是:「該選擇什麼樣的槓桿工具?」
不同的槓桿方式──像是槓桿型ETF、信貸、質押、─各有特性,也各自帶來不同的成本與風險。下一篇文章,我會逐一比較這些常見槓桿工具的優缺點,並分享我在挑選工具時的思考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