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川普推動貿易逆差改善策略
自2018年起,川普政府以「美國優先」為旗號,透過大刷關稅,特別是對中國輸美商品課徵高達25%關稅,試圖讓美國製造業回流、降低貿易逆差、減少對中國依賴。政府期望透過提升中國出口成本,扭轉約每年數千億美元的美中貿易逆差,同時刺激本土產業、創造就業。
然而,政策效應複雜,往往觸動供應鏈重組與跨國轉輸。在5月最新數據公布前,我們需要先回顧一下關稅戰導致的供應鏈調整,以及是否出現預期中的逆差縮減。
二、最新數據揭示:逆差走向與出口重塑
1. 美國整體貨物貿易逆差創歷史新高
- 根據5月資料,美國貨物貿易逆差較4月增加約11.1%
- 雖有90天關稅暫停期帶來小幅緩衝,但整體逆差仍達近千億美元級別,顯示關稅並未達到縮減逆差的初衷。
2. 對中國出口大跌
- 5月美中雙邊貨物出口大幅下滑,中國對美商品出口下降了約34–35%,迄今為止最嚴重的年減幅度之一。
- 中國稀土出口尤其大跌:對美將稀土頒布控制後,出口量暴跌約80%;整體對外包括美國在內稀土出口年減約48%,揭示川普關稅政策造成中國採取出口管制的反制措施。
3. 難以扭轉的逆差
川普主張以關稅抑制中國進口,然而美國整體進口量未出現大幅下降(5月進口略降但接近歷史高點),反而出口大幅下跌,使逆差擴張。短期看,逆差不降反升,與政策目標背道而行。三、美國加大來源多元化:轉向台、韓、東南亞
關稅戰引發供應鏈重組,導致美國進口鏈路重組:
1. 台灣、越南、泰國等成為受益者
- 2025年5月,台灣、越南、泰國等地對美出口皆創歷史高點。 台灣5月對美出口年增達 +90%,顯示資通訊設備與電子供應鏈快速轉移; 越南、泰國也大幅增長,取代了中國製造。
2. 南韓出口緊追歷史高
- 南韓5月對美出口幾近歷史高位,反映其半導體、汽車零部件等產業快速補位。
總體而言,美國進口來源出現顯著「再分散」趨勢,台、中、東盟、南韓形成新供應版塊。但問題是:這些國家能否持續填補中國空缺?未來能否維持高水位?值得追蹤。
四、中國出口再平衡:向歐洲與東南亞擴張
立於應對美國關稅、中國採取出口管控的背景,中國調整貿易重心取得初步成效:
- 對歐盟5月出口成長約12%,對東南亞出口年增約15%。
- 這使中國整體出口仍能小幅正增(全球出口年增 +4.8%)。
- 然而出口走勢由4月的8.1%放緩至5月的4.8%,凸顯調整壓力逐步顯現。
風險與限制
中國能否維持出口管控下的替代市場穩定?以下為關鍵風險:
- 對歐盟/東南亞依賴可能拉長運送時間、增加成本;
- 當地市場需求疲弱、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如巴西、泰國或俄羅斯限縮進口);
- 內需不足,無法完全抵消出口下滑。
即使暫時維穩,但長期看,出口經濟仍高度倚賴外部。
五、稀土危機:川普關稅的BOOM或BUST
5月稀土出口劇烈波動,揭示川普關稅可能引爆供應鏈斷裂:
1. 稀土出口驟減
- 中國對美稀土出口年降約80%;整體出口跌約48%。
- 產品如磁鐵、電動車元件因此供應短缺,車廠甚至面臨停線危機。
2. 美國與盟友積極布局
- 美國啟動與澳洲、加拿大、越南、愛沙尼亞等國合作,加速建立稀土供應鏈及產線,支持本土產業發展。
- 雖然中美簽署重啟稀土出口協議,但限制仍存,美國業者仍受制於中國審批。
短線衝擊已顯現於工業鏈中;長線看,供應鏈多元化仍需時間且成本高。
六、成效評估:川普政策有贏有輸
結果是典型的「局部成功、整體挫敗」。川普關稅有效壓縮中國向美出口,卻未產生縮減美國逆差的成效,反而使進口來源國分散。中國則以管制與市場多元化維穩出口,短期保住經濟。
七、長期焦慮:短期成敗之外的潛藏危機
- 全球貿易碎片化:供應鏈轉移非建置之日可成,許多轉移屬「臨時避稅」,如關稅回降則或逆轉。
- 他國能否續航? 東南亞與台、韓或能短期飽和美進口需求,但未來基礎建設、技術研發與資金投資需持續。
- 中國內循環挑戰:若再依賴出口,內需無法有效補缺,未來仍恐陷出口疲弱狀態。
- 稀土戰略重構:美國與盟國雖積極補鏈,但產能擴張需多年,中國仍有定價權。
- 政策的不確定性:川普若再次上台或施行新關稅,美中貿易將陷停戰-開戰模式,不利多邊合作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