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川普發表了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演講,宣布實施「對等關稅」政策,這被他視為美國經濟重生的關鍵一步。

貿易不平衡的歷史與現狀
川普的行政命令中解釋了美國貿易政策的歷史演變:
「從1934年開始的幾十年間,美國貿易政策圍繞著對等原則組織。國會指示總統首先通過雙邊貿易協定,後來在全球貿易體系的支持下,從主要貿易夥伴那裡獲得降低的對等關稅稅率。1934年至1945年間,行政部門談判並簽署了32項雙邊對等貿易協定,旨在相互降低關稅稅率。1947年至1994年期間,參與國進行了八輪談判,導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及其後七輪關稅減讓。」
然而,戰後國際經濟體系建立在三個錯誤假設之上:
- 如果美國帶頭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世界其他地方會跟隨
- 這種自由化最終會促使經濟趨同,美國貿易夥伴的國內消費會趨向美國的比例
- 因此,美國不會累積持續且龐大的商品貿易赤字
行政命令指出,這些假設被證明是錯誤的。
「根據2023年聯合國數據,美國製造業產出佔全球製造業產出的比例為17.4%,從2001年的28.4%的峰值下降。」
「從1997年到2024年,美國損失了約500萬個製造業工作崗位,經歷了歷史上最大的製造業就業下降之一。」
川普在演講中進一步闡述了美國製造業敗北的具體表現:
「自NAFTA開始以來,我們的國家失去了90,000個工廠,想一想,這意味著什麼……500萬個製造業工作被失去,同時累積了19兆美元的貿易赤字。」
「美國無法生產足夠的抗生素來治療我們的病人。如果從戰爭角度發生任何事情,我們將無法做到。我們進口幾乎所有的電腦、手機、電視和電子產品。我們過去主導這一領域,現在我們全部進口。中國的一個單一造船廠每年生產的船舶比美國所有造船廠加起來還多。」
經濟解放日:新時代的開始
川普將2025年4月2日標誌為「解放日」(Liberation Day),他認為這是美國工業重生的起點:
「2025年4月2日將被永遠銘記為美國工業重生之日,美國命運被重新掌握之日,以及我們開始讓美國再次富裕的日子。」
在演講中,川普描繪了過去幾十年來美國產業被「掠奪」的景象。他指出,美國工人一直眼睜睜看著外國領導人偷走工作機會,外國競爭者洗劫工廠,外來掠奪者拆解了「美國夢」。
宣布國家緊急狀態:貿易赤字的安全威脅
川普在行政命令中正式宣布了一項國家緊急狀態。
「我認定,缺乏雙邊貿易關係中的對等性、不同的關稅稅率和非關稅壁壘,以及美國貿易夥伴壓制國內工資和消費的經濟政策,所導致的大規模且持續的美國商品貿易赤字,構成了對美國國家安全和經濟的不尋常且非凡的威脅。」
「對於對我們不好的國家,我們會計算他們所有關稅、非貨幣壁壘和其他形式欺騙的綜合比率,由於我們非常善良,我們將向他們收取約他們向我們收取費用的一半。」
對等關稅:「他們對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對他們做什麼」
對等關稅是這次政策的核心。川普以簡單明瞭的方式解釋了這項政策的本質:
「對等,這意味著他們對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對他們做什麼。非常簡單,不能比這更簡單了。」
不過,川普的「對等」實際上是「折扣式對等」。他解釋說,美國將對各國收取約他們向美國收取費用的一半,展現了美國的「善良」。
不平等的貿易關係:數字說明一切
川普用大量數據說明了美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不平等貿易關係:
- 美國對進口摩托車僅收取2.4%關稅,而泰國收取60%,印度70%,越南75%
- 美國對外國汽車僅收取2.5%關稅,歐盟收取超過10%,印度高達70%
川普強調,這些不平衡嚴重打擊了美國的產業基礎,並威脅到國家安全:
「這種可怕的不平衡已經摧毀了我們的產業基礎,並使我們的國家安全面臨風險。」
川普宣布:「我們將建立10%的最低基線關稅,這將適用於其他國家,幫助重建我們的經濟並防止欺騙。」
「從午夜開始,我們將對所有外國製造的汽車徵收25%的關稅。」

對於美國境內生產的產品,行政命令規定:
「本命令規定的從價關稅稅率僅適用於主體物品的非美國內容,前提是至少20%的主體物品價值是美國原產。」
對於加拿大和墨西哥這兩個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夥伴,行政命令設置了特殊規定,根據之前針對邊境緊急情況的行政命令進行處理。
重要豁免與例外
行政命令第3條(b)項明確列出了一系列豁免產品,包含半導體、藥品、特定關鍵礦物、木材製品、能源和能源產品。
其他還有像是已經根據貿易擴張法232條加徵的鋼鐵和鋁還有汽車也不適用。
中國:貿易與關稅的核心角色
川普在演講中多次提到中國,將其視為美國貿易不平衡的主要來源之一。
川普指控中國的貿易手段包括:
「他們操縱他們的貨幣,補貼他們的出口,竊取我們的知識產權,徵收高額的增值稅以不利於我們的產品,採用不公平的規則和技術標準,創造了骯髒的污染天堂。」
在新的對等關稅政策中,中國將面臨34%的關稅,川普表示這僅是中國對美國實施的67%關稅的一半,這已體現了美國的「善良」。
「如果實施關稅和保護壁壘會讓國家變窮,那麼地球上的每個國家都會競相消除這些政策,而中國會是第一個這樣做的。」
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爭奪戰
川普特別關注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
「台灣奪走了我們所有的電腦晶片和半導體,我們過去是這個領域的王者,我們擁有一切。現在我們幾乎沒有了,但最大的公司正在進駐,他們將在這裡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工廠之一。」
他回顧了美國晶片產業的衰落:
「想一想,我們曾經擁有100%的晶片市場,現在它都在台灣,幾乎全部都在台灣和其他幾個國家,但主要在台灣。我們曾經擁有100%,我們失去了它,因為白宮辦公室裡的人沒有做好工作,他們允許它被偷走。」
同時,川普也提到台積電在美國的大規模投資:
「台積電,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晶片公司來自台灣,不需要我們投資就投資了2000億美元。他們說原因是:第一,11月5日的選舉;第二,關稅。他們不想支付關稅,他們不支付關稅的方式是在這裡建廠。」
在新政策下,台灣將面臨32%的關稅,這是台灣對美國實施的64%關稅的折半。
日本:汽車產業與貿易壁壘
川普在演講中將日本作為不公平貿易的典型例子之一,特別強調了汽車產業的問題:
「日本94%的汽車是在日本製造的。豐田在美國銷售100萬輛外國製造的汽車,而通用汽車在日本幾乎沒有銷售,福特銷售很少。」
南韓:汽車市場的封閉與非關稅壁壘
川普特別指出南韓的汽車市場高度封閉,作為貿易不平等的證據:
「南韓81%的汽車是在南韓製造的。也許最糟糕的是南韓、日本和許多其他國家實施的非貨幣限制。」
他強調,這種封閉市場使美國汽車製造商幾乎無法進入南韓市場,而韓國汽車卻可以自由進入美國市場:
「我們的公司都不允許進入其他國家,我說這包括朋友和敵人,在許多情況下,朋友在貿易方面比敵人更糟糕。」
對農業和其他產業的保護
川普也提到了保護美國農民和牧場主的措施:
「加拿大對我們的許多乳製品徵收250%到300%的關稅。歐盟禁止進口大部分美國家禽。澳洲禁止美國牛肉,但我們去年從他們那裡進口了30億美元的澳洲牛肉。」
「中國對美國稻農收取65%的配額外關稅。南韓收取50%到513%的關稅,日本收取700%的關稅。」
川普預期的影響與效果
川普預測這些關稅政策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效果:
「工作和工廠將洪水般回到我們的國家,您已經看到它正在發生。我們將推動國內工業基地,我們將打開外國市場並打破外國貿易壁壘。最終,國內更多的生產將意味著更強的競爭和更低的消費者價格。這將是美國的黃金時代。」
他提到已有大量公司開始在美國投資:
「蘋果將投資5000億美元,軟銀、OpenAI和甲骨文投資5000億美元,輝達投資上千億美元,台積電投資2000億美元…」
「JNJ 550 億美元,禮來 270 億美元,Meta投資5000億美元,DAC投資200億美元…通用汽車、GE航太、本田、日產、現代都投入了數十億美元… 到目前為止,我們將有約6兆美元的投資,在這個國家,在過去的數年中,你不會有這樣的投資,想想6兆美元是什麼概念。」
川普在演講結尾重申了這些政策的重要性:
「從今天起,我們不會讓任何人告訴我們,美國工人和家庭不能擁有他們應得的未來。
我們將在美國生產我們需要的汽車、船隻、晶片、飛機、礦物和藥品。製藥公司將會大幅回歸,他們都回到了我們的國家,因為如果他們不這樣做,他們就要付高額稅收。」
關稅大棒的合理性,與後續的政經效應
川普團隊確實指出了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美國與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關稅不平等。
然而,關稅不平等的形成有其歷史和結構性原因。二戰後,美國作為新興的超級大國,出於地緣政治需要,主動降低關稅以鞏固盟友關係,同時擴大其在全球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許多發展中國家維持高關稅,是為了保護本國尚未成熟的產業。
美國科技巨頭的困境
像是蘋果公司長期以來將其大部分製造和組裝業務外包給了以富士康為首的亞洲供應商。截至2024年,蘋果約有98%的產品製造發生在亞洲,其中中國大陸占比最大。該公司擁有一個遍布亞洲的複雜供應鏈網絡,包括逾200家主要供應商和數千家二級、三級供應商,橫跨中國、台灣、日本、韓國、越南和印度等國家。
新的關稅政策將使這一精心構建的供應網絡面臨重大壓力。對中國商品徵收34%、對台灣商品徵收32%、對越南商品徵收46%的關稅,意味著蘋果無論將供應鏈轉向亞洲哪個主要製造基地,都將面臨高額關稅成本。
對於蘋果而言,短期內完全重建其供應鏈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即使有5000億美元的投資承諾,建立與亞洲相媲美的美國製造生態系統需要數年甚至十數年時間。
這期間可能會需要提高產品價格轉嫁成本,但會影響到銷量。或是自行吸收成本但降低利潤率,都是壞事。就算想要投資美國基本上勞工供給與供應鏈效率也遠不及中國。
製造業回流:願景與現實的距離
對等關稅政策的核心目標之一是促使製造業回流美國。川普總統列舉了多家企業的投資計畫,如台積電的2000億美元投資、蘋果的5000億美元投資等,作為政策初顯成效的證據。
然而,製造業的全球分布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僅受到關稅的影響,還取決於勞動力成本、技術水平、市場准入、供應鏈效率等因素。高關稅可能促使部分企業將生產轉移到美國,但也可能導致其他意想不到的後果:
企業可能選擇調整供應鏈布局,但並非必然回流美國。他們可能轉向「中國+1」或「友岸外包」策略,將生產基地分散到關稅較低的國家,以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然而,隨著越南等過去熱門的替代地也面臨高關稅,企業的選擇變得更為複雜且成本更高。
製造業回流的另一個關鍵挑戰是美國勞動力市場的現實。美國長期面臨製造業工人短缺問題,且勞動力成本遠高於亞洲國家。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企業決定將生產線遷回美國,它們更可能大規模投資自動化設備和機器人技術,而非僱用大量低技能工人。
這一趨勢意味著,即使關稅政策成功吸引製造業回流,創造的就業機會數量可能遠低於預期,且主要集中在需要高技能的工程、設計和設備維護崗位上。對於那些因全球化失去工作的藍領工人而言,這些新崗位可能因技能不匹配而難以獲得。自動化生產線可能只需少量高技能工人,無法吸納大量勞動力。
新政策還可能導致美國消費品價格上漲,進而影響通膨和民眾生活成本。這對於美國的低收入家庭可能產生不成比例的負面影響。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低收入家庭將不成比例地受到進口商品價格上漲的影響,因為他們將更大比例的收入用於購買商品。
關稅政策的歷史試煉
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是一場大規模的經濟實驗,其成敗將取決於多項變數:貿易夥伴的反應程度、美國產業適應能力、全球經濟韌性,以及政策執行的靈活性。
這項政策直面了長期存在的貿易不平等問題,有望在短期內刺激部分製造業回流美國。然而,在全球化程度深、供應鏈高度整合的今天,單邊高關稅的實施也將帶來複雜的風險與挑戰。
最理想的情況是,這項政策能促使各國重新協商更平衡的貿易關係,而非陷入破壞性的貿易戰。但歷史表明,貿易保護主義往往難以控制,可能引發連鎖反應,最終損害所有參與方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