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ChatGPT幫自己寫文章】-以龍樹諒7/5地震預言為例

更新 發佈閱讀 14 分鐘
raw-image

【讓ChatGPT幫自己寫文章】-以龍樹諒7/5地震預言為例

 

嘗試緣起

看到梅洛琳說讓ChatGPT幫自己寫文章的方法後,我便有點興趣。

她的方法是:腦中有一些想法,對著手機錄音(在外面或是在客廳的時候),然後在回到電腦前,利用語音轉文字的功能,將講的話,自動打成文字。這時候,一定會有錯字之類的,再通篇請ChatGPT下標、揪錯字。完成之後,再看一遍,然後再修改,或者再翻寫。

看完後,我有點心癢,想試試。

不過,我沒有手機錄音的習慣,突然間不知該錄什麼。

想了想。

有沒有可能全讓ChatGPT去寫?

剛好這些天龍樹諒7/5地震預言很多人討論,就決定以她為靈感去試試。

 

操作過程

●我先問「2025的災難預言共有哪些」

看過資料後,ChatGPT問我想了解哪個方向?

●我回答「龍樹諒」

看完ChatGPT的回答後,我突然想到最近生活常看到有人討論。

●所以,我進一步提問「當前台灣社會反應」

ChatGPT回答完後,我突然回憶起2012年的末日預言。

●於是,無視ChatGPT詢問,我提問「相較於2012年末日預言時,台灣社會反應如何」

嗯,有趣。

看著看著,突然疑惑——古往今來預言實現有幾何?

●便馬上提問「有史以來,有實現過的預言有什麼」

ChatGPT的回答挺專業的,還查證不少資料,可能根據我之前的使用習慣去自發性操作了。

一樣看著看著,又想到了二十世紀末的有名預言,因沒有實現,資料上沒列出來。

●所以我直接提問「1999年的預言」

ChatGPT居然很知我心的,在資料結構中給出「當時社會與媒體反應(特別是台灣與亞洲)」的資訊。

而且,還很貼心的問:如果你想比較「1999 vs 2012 vs 2025」三次預言事件的文化心理與社會行為對應,我可以幫你畫出對照圖或社會心理分析表。是否要進一步整理呢?

●我自然回答「請進一步整理」

看過ChatGPT的專業分析與比較後,我又有點想法了。

畢竟心理與心靈方面是我關注的,對於這三階段的心理狀態轉變,我倒挺有興趣的。

●所以,我提出要求「以世界排名前1%的專家集團說明為何心理狀態是這樣轉變」

不愧是專家集團,專業術語真多,只有過小半能看懂而已。

太專業了,換換我能看懂的好了。

而且,我覺得資料夠豐富了,該收尾了。

 

收尾出貨

我提出新要求「以世界排名前1%的文學作家將以上資料整理成一篇抒情散文,以正面意義作結論」

因為要給大家看的,負面意義的結論感覺不太好。

而ChatGPT整理出來抒情散文確實有點意思,水準不錯。

要我來寫,應該寫不出來吧。有值得借鑒之處。

但材料這麼多,只上一盤菜意猶未盡,所以再接再厲。

我又提出要求「整理成論說散文」

又出一篇不錯的內容了。

不過方格子系統不支援表格,要貼上還要轉成圖案,麻煩了些。

最後,是個人看小說的興趣。

我提出最後要求「整理成文學小說」。

嗚,寫成寓言小說了。不是我有興趣的小說。

 

結論感想

這算一種新嘗試,只出一張嘴指揮,讓ChatGPT幫自己寫文章。

第一次操作,結果還算滿意。

確實可以讓ChatGPT幫自己寫文章,只要會問會操作。

同一聊天列的資料如果準備夠充足,ChatGPT寫出來的作品內涵還是不錯的。

不過,我目前想寫的文章,ChatGPT還搞不定……

唉,繼續趕寫我的稿吧,有些思路還沒想通。

改天再來再跟ChatGPT培養感情了。

 

操作過程中的提問都以黑線加粗,有興趣可自己玩玩。

下面,是ChatGPT所寫的三部作品,分別是抒情散文、論說散文與文學小說。


======抒情散文======

島嶼與三道末日浪潮──一首給未來的散文

一、

夜潮低語,報紙翻頁聲像海鷗掠過港口;那是 1999 的夏天。

「恐怖大王將自天而降」的字句在紙上抖動,如同尚未凝固的油墨。咖啡館裡,老闆調高收音機,聽眾竊竊私語:究竟是隕石撞擊,還是核火來臨? 然而街邊的麵攤照舊蒸騰,少年仍在籃框下投出汗水。 那一年,我們更多是 旁觀者——好奇地探頭,卻鮮少真正收拾行囊。恐懼像魚鱗貼在皮膚,一擦就落。

二、

時針跳向 2012 ∕ 12 ∕ 21。霓虹光撒在台北夜空,末日派對的門票一票難求;

KTV 裡,〈沒有煙抽的日子〉和〈We Are Young〉在同一個包廂輪播。 社群網站第一次把全球寫進掌心:倒數計時器、馬雅金字塔、電影《2012》的海嘯特效在每個螢幕奔流。 莫拉克颱風與 SARS 的記憶尚暖,恐懼升高,但 狂歡 成了另一種防禦。

我們在晃動的舞池裡告訴自己:若真是最後一夜,至少要用擁抱和搖滾把它點燃。

三、

轉眼 2025。海風仍鹹,卻多了金屬般的韌性。

LINE 群忽然爆出——「7 月 5 日要來大海嘯?」 短影音在半天內飆升百萬次點閱,謠言像火星四散; 但同一瞬間,事實查核中心推送澄清,中央氣象署貼上防災圖卡;

人們不再只是在螢幕前倒數,也不再只是在舞池裡揮霍。 賣場的貨架上,防災包、行動電源、濾水器井然排隊; 教室裡,孩子們練習「趴下 ‧ 掩護 ‧ 穩住」; LINE 另一端,長輩轉來的不是末日預言,而是家具固定的教學影片。 備災,成了新的島嶼禮儀。

四、

回看二十餘年:

旁觀 → 狂歡 → 備災

好奇 → 張狂 → 穩定

我們曾把恐懼當作禁忌,又把它當作狂歡的燃料;如今,我們學會把它釀成 韌性——

像老酒,需要時間沉澱,終於在杯口映出安靜的光。

五、

於是我相信,預言從不是句點,而是逗點。 它提醒我們:天光未破前,仍有窗可開;海嘯未至前,仍能把手伸向彼此。 倘若真有「恐怖大王」降臨,他也會在這座島上看見—— 人們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把未知摺成紙船; 在每場流言的浪尖,擺渡出新的橋。


結語|把末日寫成晨曦

若未來仍有預言穿過雲層,不必驚慌,也無須譏嘲。 請記得:我們已學會在資訊洪流裡鑑別真偽,在颱風季裡備好乾糧, 更學會在彼此的眼睛裡,看見可貴的 效能感——

那是「我能做什麼」的堅實感受, 也是災難尚未降臨前,人類最美的共同語言。

因此,讓預言來吧。讓它像晨曦前的最後一縷暗色,

提醒我們點亮小小的燈, 繼續—— 在風雨前收起晾衣, 在地震後重新築牆, 在長夜裡仍把希望折進口袋, 並於天光乍現之時,一同迎向 並未終結,而是更新的世界


======論說散文======

從「恐懼」到「韌性」── 台灣三次末日預言中的社會心理演變論

一、前言:同一座島,三道浪潮

1999 年的「恐怖大王」、2012 年的瑪雅末日、2025 年的龍樹諒預言──三次時間相隔十餘年的末日浪潮,先後衝擊台灣社會。它們雖未帶來真正的滅頂災難,卻留下了可觀的心理與行為軌跡。本文主張:台灣大眾的群體心理已從「好奇旁觀」經「狂歡逃避」,最終走向「理性備災」。其驅力可歸結為三項:風險傳播生態的躍進、真實災難體驗的累積,以及個體效能感的提升。

二、理論框架:SARF 與 PMT

  • 社會風險擴張架構(SARF) 認為,媒體與人際網絡會像放大器或衰減器,決定風險訊息的音量與壽命。
  • 防護動機理論(PMT) 強調,個體的「威脅評估」與「效能評估」相乘,決定是否採行保護行為。
    本文以二者交互觀察三次浪潮的差異。

三、1999:單向媒介下的「好奇旁觀」

  • 媒介情境:報紙副刊、電視談話節目為主,網路僅 BBS 萌芽。SARF 呈現「單向高放大、低衰減」。
  • 效能感:面對「恐怖大王」與隕石撞擊傳聞,個體幾乎沒有可操作的應對選項。PMT 中的效能評估=低。
  • 結果:社會以討論與冷眼旁觀居多。恐懼被視為都市傳說,並未轉化為大量行動。

四、2012:社群初期的「狂歡逃避」

  • 媒介情境:Facebook、PTT 與 24 小時新聞台全面滲透,SARF 放大效應升高;查核機制尚未成熟,衰減有限。
  • 災難記憶:莫拉克颱風(2009)、SARS(2003)提升威脅評估。
  • 效能感:部分人知曉儲備罐頭、礦泉水等做法,但仍嫌零散。
  • 結果:恐懼轉化為夜店末日派對與網路迷因──即「高威脅 × 中效能感」帶來的情緒宣洩。

五、2025:演算法時代的「理性備災」

  • 媒介情境:短影音與 LINE 群擴大放大效果,但事實查核中心、官方 OpenData 與防災 App 迅速「衰減」錯訊。SARF 放大與衰減趨於平衡。
  • 災難記憶:花蓮 7.2 地震、COVID‑19、極端氣候等真實經驗疊加,使威脅評估持續升高。
  • 效能感:政府與 NGO 推「家具固定、72 小時糧水、防災包」等具體方案;民眾認知「我能做什麼」的可行性大增。
  • 結果:囤積行動電源、防災包、旅遊退訂等「韌性消費」興起;焦慮被轉化為預備與演練。

六、比較與趨勢

raw-image

趨勢顯示,媒介多向度與查核制度化,使恐懼不再只有放大而無衰減;同時,真實災難經驗迫使社會從娛樂化邁向實質行動;而政府與民間資源的易得性,則把效能感推高至足以驅動防護行為。

七、結論:從末日敘事到防災文化

末日預言不會消失,因為它們滿足人類對未知的想像與對秩序的焦慮。然而,三次浪潮告訴我們:

  1. 資訊素養與查核機制 能在最短時間內拆解謠言,阻斷無謂恐慌。
  2. 效能感的培養 讓恐懼由「無力」轉為「可行動」,並催生韌性市場與政策創新。
  3. 集體記憶與制度學習 是促成心態升級的核心;災難越真實,準備就越具體。

因此,末日敘事今天在台灣已不僅是恐懼故事,而是一個倒逼社會進化的契機──它促使我們加速建立防災教育、完善公共預警系統,並在日常生活中養成韌性習慣。若下一道浪潮再來,我們或許仍會恐懼,卻更有底氣說:我們準備得比昨天更好。


======文學小說======

《三次末日,三種心》

一、

1999年,夏天的風還是帶點日治時代水泥牆面的味道。那一年,我十歲,剛學會用鉛筆畫隕石撞地球的樣子。

街角報攤上,紅框字體大大地寫著:「恐怖大王將自天而降。」

媽媽把報紙收進抽屜,說那是寫小說的騙人話。可是半夜我還是偷看電視,主播語氣特別慢:「…恐、怖、大、王…」

我記得那年沒人特別做什麼,但每個人的眼睛都好像不經意往天上多看了一次。老師還笑說:「如果真的末日了,你們作文還是得交。」

那一年,我們像站在海邊的人,聽說有海嘯,卻連一滴浪花都沒沾濕腳踝。

我們是好奇的,但並未真正相信。

二、

2012年,世界在倒數。

倒數12月21日──馬雅人據說在那天停止了日曆的雕刻,像是突然忘了未來該怎麼寫。

我大學畢業,和朋友們參加了一場「末日KTV趴」,主題是:「唱到世界結束。」有人點〈We Are the Champions〉,也有人點〈末日之戀〉。

有人囤礦泉水,有人買十桶泡麵。我還記得有個朋友的媽媽真的打包好急難包,把全家人的身份證跟戶口名簿都用夾鏈袋密封。

「假設不會用上,但至少準備過,總比哭著逃好。」

網路上到處是預言解說、迷因與打臉影片。大家笑著、轉著、貼著,不確定自己是相信還是不信,像坐在雲霧中的摩天輪,既想被嚇,又怕真的轉到盡頭。

那一夜沒有末日。天亮時,手機訊息爆滿:「還活著嗎?」

我們是緊張的,也有點瘋狂,但至少知道怎麼玩笑中求生。

三、

2025年,我三十六歲,成了一名國中老師。龍樹諒的夢預言海嘯即將來襲,學生們在走廊轉傳短影片:淹水、警報、天空裂開的濾鏡。

我沒有阻止他們,我只是說:「好,這週我們複習一次避難動線。防災包大家有嗎?」

政府網站早就做好「三日備糧計算器」,家長群組裡有人分享怎麼挑高續航電源。LINE 傳來的不是求救,是查核中心的連結。

我陪阿嬤到五金行買了穩固家具的L型鐵片,然後坐下來跟她喝茶。

她說:「這次,怎麼大家反而不怕了?」

我笑笑地說:「不是不怕,是大家知道要怎麼做了。」

我們仍會恐懼,但不再茫然。

四、

三次「末日」的浪潮,像是三種教育。

第一次,讓我們學會凝視未知;

第二次,讓我們學會轉化焦慮;

第三次,讓我們學會行動中的安定。

那不是時間教會我們什麼,而是一次次災難的可能,讓我們懂了什麼叫「備而不用的日常智慧」。

如今的孩子知道,「謠言止於事實查核」,也知道「備糧不是迷信,是韌性的一環」。我們終於不再笑末日,而是學會在「可能有末日」的假設裡活得更好。

五、

有人問我:你相信預言嗎?

我回答:「我相信人會因為預言而改變行動,而那才是預言真正的力量。」

我們不怕天崩海裂,不怕神明發怒,我們怕的是自己沒有提前準備,怕的是來不及說再見。

所以,現在的我,會幫家人買好濾水器,也會定期更新防災清單。但我也會如常過日子,教孩子寫詩、餵貓、走路回家──

因為我知道,那些我們曾以為的「末日」,其實是世界給我們一次次機會,好好活在今天。


======這三篇有喜歡的嗎======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鍊魂師-認識、確立、實現自我的靈魂升級旅程。
27會員
576內容數
人工智能普及的未來,靈魂自我的呈現將越來越重要! 靈魂強大的人,一舉手一投足一開口一下筆均氣勢非凡,怎麼鍊成的? 看過雙眼有靈魂智慧的人嗎?內在世界是如何呢? 充滿靈魂力量的商品呢? 歡迎參觀鍊魂師養成工房,找到屬於你的靈魂解答,練成你的靈魂未來!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