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的起點
我第一次接觸「交易」,其實連這個詞都還不認識
2016年一個普通的週末下午,我走進書店,逛到了「投資理財」專區
翻了幾本頗吸引人的股票書
當時的念頭很單純:
社會一直說光靠死薪水很難翻身,在這個穩定通膨的年代,除了薪水外還有一筆額外收入,也不算是件壞事吧!
書架上的選項五花八門,什麼抓趨勢、飆股穩賺、輕鬆存股、小資族翻身……我看得眼花撩亂
但同時心裡又想:
如果投資真的這麼簡單,怎麼從沒聽過身邊的人靠它致富?
加上,從小在傳統家庭裡耳孺慕染的觀念也浮上心頭:
炒股就是賭博,炒短線一定會破產,要投資就應該買台積電、聯發科這類穩健公司或是定期定額買0050。
我再看了看書架上的書
對「技術分析」這個詞特別有好感,感覺聽起來很科學、有系統,心想應該是個有根據投資方式吧!
家中的長輩應該沒有研究過這些,所以理所當然會認為短線操作不具備獲利可能性
於是我決定買了幾本技術分析入門書研究看看
內容大致都淺顯易懂,主要介紹趨勢與指標的基本用法
也挑了其中一本強調實戰案例的書《大賺○○投資技術》,裡面滿是實戰的圖解範例
「入門技巧,加上實戰解說,這個方式應該很可靠了吧!」我心裡這樣想......
接下來幾週,我利用平日工作之餘和假日時間研讀
還下載了看盤軟體,對照書上的範例研究、練習
過了幾個月,我越看越有感覺,心想:「欸,原來是這樣!我好像真的懂了耶?」
單純又充滿希望的開始
我充滿了憧憬
線圖噴出的第一根紅K、RSI黃金交叉、DMI交叉、MACD柱狀體放大、均線糾結突破、不同週期的均量線交叉......等,書裡說,這些都是「進場訊號」
只要照著「老師」書裡說的,買對股票、抓好指表,一定能穩穩獲利
書裡面都是這樣操作的,看起來不算太難,應該幾個月就能翻倍了,肯定沒問題!
我的腦海裡充斥了這些聲音...甚至心中開始盤算:
一直照著書裡的方式做下去,應該不用多久就可以買車、甚至買房了吧
寫書的老師賺了好幾億,我不用那麼多,賺個幾百萬就好...
現在回想起來,夢...還真美!
於是我憑藉這些「幻想」,加上學習幾本書後所帶來的信心,就決定入場一試
勇敢天真的第一次進場
後來我到券商開戶,投入一筆小額資金,準備好好地「學以致用」
第一筆交易買了哪檔股票我已忘了
只記得那天我躲在公司廁所裡,用手機下單,心跳加速地按下「買進」
應該不少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吧?
運氣不錯,前幾筆還真的賺錢,我信心飆升!
記得第一週還曾靠幾筆操作實現兩萬多元獲利,讓我一度以為自己找到金礦
但好景不常
接下來幾週,照書操作卻漸漸不再靈光
有天我依書上定義的「多頭噴發訊號」進場,隔天股價卻直接向下摜破均線
我心想:
這不對啊!明明是書裡所說的「多頭格局」,不然......再等等看?
看著股價持續創低,未實現損益的負值不斷擴大,還自我安慰說:
這應該只是洗盤吧,書裡說這是強勢股
我絲毫不懷疑的堅信著
甚至想起那句常聽到的話:
逢低加碼!
於是我真的加碼了
結果呢......
這一切就像是老天有意提醒我這種交易方式有多危險!
加碼的隔天,股價再度創低
過去以來靠著「新手運」所創造的帳面獲利瞬間全吐回去,甚至還倒賠更多
那一刻我終於清醒,只能認賠出場
淡出
認賠退場後我看著交易軟體上顯示的已實現損益
那綠色,那數字所帶給我的「失落感」
至今仍烙印在腦海中
那些日子,我努力看書、做紀錄、研究圖形,把假日閒暇時間全都投進去了
自以為做足準備、邏輯清晰,但實際上-我只是被自己騙自己
從研究技術指標到實際下單,我以為自己在交易、在投資理財
但後來才明白,我只是在......「玩」
漸漸地,我不想再打開交易帳戶,也不太碰那些書了
加上本業越來越忙,薪水其實本就還過得去,我對自己說:
也許我並不適合這條路吧......
但內心深處,或許還有那麼一點不甘心
「玩」 v.s. 「交易」
現在回想,那時的我其實根本不是在「交易」
只是在「玩」,甚至連賭場那些賭客下注都比我還要專業
我不理解市場、不懂風險、沒有操作技巧,更談不上紀律與系統
只是照著書上的範例,依樣畫葫蘆的操作
而這些書裡甚至完全沒寫-
進場之後,何時退場?如何退場?
我以為自己準備好了,但其實只是誤會了「交易」這件事
(待續)
------
有關「紀律交易實驗室|Sean的交易生活軌跡」
這裡不是策略教學區,也不是績效炫耀牆
這裡是我用來記錄自己走在「紀律交易」這條路上的每一步
- 我會寫下我哪裡做錯了、怎麼反省、又怎麼再站起來
- 我會分享我怎麼檢查自己是否跑偏、如何強化執行力與穩定度
- 也會坦白那些曾讓我懷疑自己是否適合這條路的低潮時刻
如果你也在交易路上努力著、懷疑過、跌倒過,也許你會在這裡找到熟悉的軌跡
我還沒有成功,但我願意把這段過程記錄下來
也許未來回頭看,這些紀錄會成為一段值得回味的軌跡。
如果你願意,我們一起走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