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作為一個消費者,我一直以為買保險最重要的事,莫過於了解自己的風險、清楚自己的需求,再跟業務員挑選適合的商品
就像買傢俱的時候會先丈量空間大小、清楚自己使用模式,再到店裡挑選商品
但現在作為一個保險業務員,我發現在以上所有步驟之前,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步驟那就是「評估預算」
跟買東西時評估預算稍有不同,畢竟保險會是一個長期、固定的開銷
YouTube Premium、Netflix可以隨時退訂,但退訂保險無疑就是把自己暴露在風險之中,還是一種隨時會毀了你下半輩子的風險
所以我的每一位客戶,都會先從了解自己的收入支出開始
【個人財務表】
會計三表中的「損益表」,可以明確看出公司一段時間內的支出、收入、成本等等,同時,也是一個很適合每個人拿來使用的表格(以下稱個人財務表)
那為什麼要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呢?
首先,我們得知道每月有多少盈餘可以拿來支付保險,通常我會建議薪水的10%(最多不要超過15%)
其次,當我們發現盈餘不足以支付保險的時候,我們可以透過個人財務表快速得知該從哪些項目挪用金錢,來獲得我們需要的保障

以我自己的個人財務表為例,如果保險支出變大(買新保險、職業等級改變),我就會從休閒娛樂、訂閱費用去做挪用
但要注意的是,要想了解自己的收支結構,絕對不是從損個人財務表開始!
而是從「記帳」入手
下載一個看得順眼的記帳app,盡可能把所有收入支出的記下來並維持三個月,並把每個月的收入支出都填入個人財務表中
等我們有三個月的個人財務表後,就能得出一個平均的收入支出結構囉~
【理財規劃三角】
當我們了解收支結構後,再來就是「該怎麼分配收入」
理財規劃三角是我會拿給小白客戶用的工具
10%買保險:處理未知的風險
30%創造未來:打造理想生活
60%生活費:平時開銷

那麼為什麼要用10%來買保險呢?
我們不妨可以思考一下,如果今天我們沒有用10%來買保險會發生什麼事
假設一個家庭有夫妻和兩個小孩,夫妻的收入30%儲蓄、70%生活費
當夫妻一人生病暫時喪失工作能力時,家庭收入減半,但生活費需求不變,甚至多了治病的費用,就只能拿出30%的儲蓄來cover
但這並不是我們想看到的吧?畢竟這些儲蓄可能是我們買房、環遊世界、小孩教養費、退休的費用
所以沒有買保險等於是白忙一場!
回到前面說的,當了保險業務後才發現,買保險不僅僅是挑選商品、購買而已,後面要考量的因素蠻多的,甚至還會談到後續理財規劃等等......
但光是前面這些建構個人財務表、資金規劃到風險意識,其實就已經是很多人欠缺的了!
消防員的經歷讓我有幸在這個年紀就先思考這些事情,保險業務也讓我有機會讓更多人知道這件事情,這無疑是非常幸運的事情!
期許自己能在保險這條路上,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