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有報,你相信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那天聽了《國際大事收藏版》,其中有觀眾留言提到「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幾位主持人針對這個議題展開的討論讓我收穫頗豐,也不禁讓我問自己:「我相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嗎?」

「不相信吧!好像太悲觀,相信吧!世界好像又不是這樣運行的。」這是我第一時間的感觸。

在現實世界中,好像比較常看到「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很多作惡多端的人活得好好的,也很多善良的人卻早早離開。

那我們為什麼還是渴望相信呢?如果真的看不到報應,那為什麼還這樣堅持?

【我們渴望相信,是因為現實太不公平】

節目中一位主持人提到「相較於古代,『善惡有報』這件事情在現代是更明顯的」

想想也是,看看那些歷史翻拍的電影、劇集,一定存在一些位高權重的人,幹了一輩子壞事,卻也是子孫滿堂、安享天年;反觀那些低種姓的平民、奴隸,什麼壞事也沒做,卻得終身赤貧。

最近看了YouTube上對影集《浴血戰士》的講評,也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在古代善惡不一定有報,權貴只管燒殺擄掠,平民奴隸即便引發革命,最終還是失敗收場。

也許是因為這樣,前人才會創造宗教,並引入因果、輪迴等等的概念,人們希望這輩子看不到的報應,能夠在下輩子達成——也成為了古代人虔誠的心理依託。

那現代呢?善惡的結果其實能更快的被看到,法律能更快的制裁惡人,善行更容易隨著媒體遠播,除了法律制度的健全、科技工具的輔助外,也歸功於民主的產生,以及越來越長的壽命,我們在這輩子能看到更多的「善惡有報」正在發生。

在一些生活中的小片段也很容易看出,善惡有報在每個人心中,仍有一定的重量——扶老奶奶過馬路、當志工、捐款等等,即便大家嘴上說著善惡難以看見回報,但其實心中還是有著這把尺的。

為了精準、簡單的形容這種感覺,我請AI給我一些想法,而這個答案出乎意料的好:「我們不是因為看見了報應才相信,而是因為無法承受不相信的失重感。」

原來「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早已不只是我們想看到的事實,更是我們拿來衡量自己的一種準則。

【是報應不來,還是我們定義錯了?】

聊完了主持人的想法,我想來說說自己對善惡有「報」的看法。

「我會不會對沒看見報應感到遺憾?」

「會喔!尤其是沒看見惡報的時候!」

顯然我還是對壞人沒有得到報應、善人沒有得到迴向感到遺憾,甚至是憤怒!

但我不禁想到,會不會是因為我對善惡的認知與期待跟這個世界並不相同?

我們在扶老奶奶過馬路的時候,心裡期待的,是昨天買的彩券會因為善舉而中頭獎,但趕上末班車也許就已經是世界回饋的善;對惡報的期待也是,我們期待的是惡人生病、被車撞…但或許極大的心理不安全感就是世界給他的報應。

我們對「報」的期待會因為情緒而主觀放大,但「報」可能只是內在平靜、趕上末班車、朋友多一個這種小確幸,也因此,我們看不到,是因為我們只認得「我們定義的那種報」。

對善惡有報的失望,或許就來自每個人對「報」的標準不同,報應的形式多半還摻雜著人的情緒、關係、心理狀態,不一定顯現在表面的財富或懲罰。

所以我猜大部分人會質疑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有看到我們期待的「報應」,就像我會感到遺憾和憤怒一樣,善報惡報常常不是我們想像中的樣子。

【不論相信與否,我們都得回到自己身上】

根據上一段的結論,我想我們沒辦法期待「善惡有報」能夠即時的滿足我們內心的公平正義,就像節目中觀眾提到的「現實讓我沒辦法相信,但選擇不相信心中好像又少了什麼」

我認為自己想到了一個很好的方式,那就是「善惡有報,不是世界的執法原則,而是我們心中的處事原則與價值觀」。

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我們想要過上什麼樣的生活,並且將專注力放在那些夠幫助我們實現的地方,並把『善惡有報』當成重要的底層邏輯」。

畢竟,把專注力放在「觀察善惡是否有報、質疑善惡有沒有報」都無法讓我們更靠近理想人生,而且,更多時候只會讓我們感到失望和憤慨,與其如此,不如將專注力放在自己身上,關注自己的努力和行動,善惡有報自然存在我們的心中,協助判斷我們的思想和行動即可。

長越大越會發現,專注力在哪真的很重要,自己想要的人生只有自己清楚,也只有靠雙手打拼才能達成,就算世界上所有的善惡都有報、都夠及時,我們也沒辦法過上理想的人生,因為那都只是「別人的是」罷了。

重點不在「有沒有報」,而在「我們想要怎麼活,把專注力放在哪裡」,與其焦慮誰有沒有報應,不如關注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善惡有報,不是世界的保證,而是自己的信仰】 

在文章的末尾,還是想要重複提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並不是世界、宇宙給我們的保證,更多的是一種心靈的寄託和行事的準則。

當我們過份地將這份準則放大到身邊的人事物,只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痛苦而已。

與其想著別人會不會得到報應,不如確保自己不會辜負自己,成為想成為的那個人,至於善惡報應,放在心裡即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火線上決策
5會員
99內容數
嗨!我是棉先生! 《火線上決策》是一個分享文章的平台,文章的主題來自一位消防員,對工作及日常生活的體悟、閱讀的輸出與實踐,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在文章下面留言跟我互動!
火線上決策的其他內容
2025/06/10
討厭別人是種負面情緒,但作者透過自身經驗,分享如何將討厭轉化為認識自己、珍惜身邊人的動力。文章以幽默的口吻,描述作者從學生時期到職場的「討厭」歷程,並探討如何平衡個人感受與社會期待。
Thumbnail
2025/06/10
討厭別人是種負面情緒,但作者透過自身經驗,分享如何將討厭轉化為認識自己、珍惜身邊人的動力。文章以幽默的口吻,描述作者從學生時期到職場的「討厭」歷程,並探討如何平衡個人感受與社會期待。
Thumbnail
2025/06/03
「踏出舒適圈」聽起來像老調重彈,但其實每一次參與、每一場情緒起伏,都是讓我們留下人生痕跡的關鍵。作者以親身經歷分享:真正有厚度的人生,是由無數回憶點構成的,那些痛過、笑過、全心投入的片刻,才是我們活著最美的證明。
Thumbnail
2025/06/03
「踏出舒適圈」聽起來像老調重彈,但其實每一次參與、每一場情緒起伏,都是讓我們留下人生痕跡的關鍵。作者以親身經歷分享:真正有厚度的人生,是由無數回憶點構成的,那些痛過、笑過、全心投入的片刻,才是我們活著最美的證明。
Thumbnail
2025/06/02
棉先生分享了藉由《解答之書》尋求離職決定肯定的經驗,闡述了即使不信命運,偶爾也需要外力支持內心選擇的過程。文章探討了在迷惘時尋求認同和勇氣的重要性,並強調個人選擇和行動才是創造未來關鍵。
Thumbnail
2025/06/02
棉先生分享了藉由《解答之書》尋求離職決定肯定的經驗,闡述了即使不信命運,偶爾也需要外力支持內心選擇的過程。文章探討了在迷惘時尋求認同和勇氣的重要性,並強調個人選擇和行動才是創造未來關鍵。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假如福禍都是躲不過的……
Thumbnail
假如福禍都是躲不過的……
Thumbnail
擇善固執,是我一直執著想要實踐的價值觀 - 但其實我所謂的「善」是否只是我的一廂情願?我一直相信#人性本惡 , 所以認為行善是需要努力的事。 而#人慈 的作者則透過不同的數據、歷史、人類進化、科學實驗論證:人類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善良。
Thumbnail
擇善固執,是我一直執著想要實踐的價值觀 - 但其實我所謂的「善」是否只是我的一廂情願?我一直相信#人性本惡 , 所以認為行善是需要努力的事。 而#人慈 的作者則透過不同的數據、歷史、人類進化、科學實驗論證:人類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善良。
Thumbnail
最近很有感覺的一段話~ 第一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引起的情緒」 第二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無意但自己突然被激起的情緒」 第三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的衝突,但自己自行站隊引起的情緒」 第四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的言行,但自己感到不妥加以批判」
Thumbnail
最近很有感覺的一段話~ 第一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引起的情緒」 第二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無意但自己突然被激起的情緒」 第三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的衝突,但自己自行站隊引起的情緒」 第四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的言行,但自己感到不妥加以批判」
Thumbnail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真的嗎?本文旨在回答這個問題-破除「善惡因果律 (或稱道德因果律)」的迷思,分析其心理、情感、信仰的基礎,並指出「德福一致」在社會實踐的幾個可能方向。
Thumbnail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真的嗎?本文旨在回答這個問題-破除「善惡因果律 (或稱道德因果律)」的迷思,分析其心理、情感、信仰的基礎,並指出「德福一致」在社會實踐的幾個可能方向。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善事與惡行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們在做善事時可能走向錯誤的方向,並提出了對於宗教法會的反思。作者引用了佛教概念,探討了善惡的交錯與對社會的影響。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善事與惡行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們在做善事時可能走向錯誤的方向,並提出了對於宗教法會的反思。作者引用了佛教概念,探討了善惡的交錯與對社會的影響。
Thumbnail
你覺得我們現在處於怎樣的世界呢? 是大家互相幫忙或是狗咬狗的世界呢? 也許我們從小就被教育「防人之心不可無」,但這本書想告訴大家,人性沒有你想的這麼壞,歷史上各種好事壞事,其實都能用「人性本善」來解釋,看過這本書或許你會對於人性會有不同的看法。
Thumbnail
你覺得我們現在處於怎樣的世界呢? 是大家互相幫忙或是狗咬狗的世界呢? 也許我們從小就被教育「防人之心不可無」,但這本書想告訴大家,人性沒有你想的這麼壞,歷史上各種好事壞事,其實都能用「人性本善」來解釋,看過這本書或許你會對於人性會有不同的看法。
Thumbnail
遇見糟心的人與事 你可以選擇不善良 只因為… 所謂的善良,從來就是~有條件的 不是對一些當成“應該”及“理所當然”這樣的付出 就該概括承受,這是錯誤的觀念 如同我們的好,是付予懂得感恩惜福的人 從來不是任由當成很沒價值的付出與奉獻 沒有所謂應該要,甚至必須這麼做 許多時事教
Thumbnail
遇見糟心的人與事 你可以選擇不善良 只因為… 所謂的善良,從來就是~有條件的 不是對一些當成“應該”及“理所當然”這樣的付出 就該概括承受,這是錯誤的觀念 如同我們的好,是付予懂得感恩惜福的人 從來不是任由當成很沒價值的付出與奉獻 沒有所謂應該要,甚至必須這麼做 許多時事教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的相遇,是因著某些目的而來。從彼此之間獲得一段珍貴的友誼。 成為彼此人生的伴侶,又或者是事業上的合作伙伴。若以利益的觀點看待,心裡便產生了計較。在我們眼裡十惡不赦的人,在家人的心裡可能是個善良美好的人。 如果一個人可以帶給自己的是良性的成長及快樂,應該就能歸類為「好」的人。 很多時候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的相遇,是因著某些目的而來。從彼此之間獲得一段珍貴的友誼。 成為彼此人生的伴侶,又或者是事業上的合作伙伴。若以利益的觀點看待,心裡便產生了計較。在我們眼裡十惡不赦的人,在家人的心裡可能是個善良美好的人。 如果一個人可以帶給自己的是良性的成長及快樂,應該就能歸類為「好」的人。 很多時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