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
1. 達利美術館(Dali Paris)
2. 蒙馬特聖皮耶教堂(Saint-Pierre de Montmartre)
3. 聖心堂(Basilique de Sacrè-Cœr/Sacred Heart Basilica)
4. 紅磨坊(Moulin Rouge)
我們在巴黎的最後一整天,安排去Montmatre(蒙馬特)看聖心堂(Basilique du Sacré-Cœur/Sacred Heart Basilica)。我們二十年前來,明明知道這個大教堂很有名,但是它離市區比較遠,我們待的時間又不夠,最終還是沒有去成。這次重回巴黎,特地安排入行程,彌補上次無法拜訪的遺憾。第六、七天都是去比較遠的地方,地點又沒有包括在巴黎博物館的聯票裡,是最佳選擇。
蒙馬特區有許多丘陵,聖心院居高臨下,得爬很長一段樓梯才能上去。V的膝蓋不是很舒服,我查過可以坐纜車(funicular)上去,可惜到了才讀到佈告說纜車維修,要到中午才開,我的計畫泡湯,怎麼辦呢?

這就是壯觀的聖心堂,從照片看不出來,但是要爬很長的樓梯才到得了。
幸好經過前一天差一點上不了火車的經驗,我已經身經百戰、老神在在,A計畫行不通,就走B這條路。我把手機的地圖打開,看看有沒有不爬樓梯也可以上去的方式。結果發現如果順著斜坡走,可以先去達利美術館,雖然還是上坡,起碼比爬樓梯省力些。但是後來發現有些蒙馬特的街道根本就是樓梯,走到斜坡的盡頭,就是樓梯的開始。我無奈地望著V,指著樓梯說:「還是得爬一點,可以嗎?」幸好有扶手,我們就慢慢走上去。

往上爬吧!
不久後走到頂,並不覺得特別喘,我們輪流用望遠鏡看腳底的風景,蠻有成就感的。

回首來時路,視野蠻好的

達利(Salvador Dali)是超現實藝術(Surrealism)的大師,以前只知道他是畫家,2018年我們在馬德里的蘇菲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Reina Sofía National Art Center Museum)還見到過他的畫(下圖)。

達利的畫常常有這種扭曲的畫面
如同我們在畢卡索的美術館見到許多畢卡索的雕刻,達利也是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尤其在這個美術館,展示的大多是他的雕刻和素描。這個美術館十點剛開門我們就進去了,除了另一位女性客人,我們是唯一的參觀者,在規格不大的館裡能夠慢慢欣賞這些作品。

達利美術館
達利特別喜歡愛麗絲漫遊仙境的虛幻故事,更喜歡愛麗絲這個角色,為她做了許多雕刻。以下是正在跳繩的愛麗絲,她的的手和頭都成為花朵。裙子十分飄逸,可以感覺整個人都要被跳繩拉上去。而左側的拐杖更是許多雕刻裡重複出現的題材。

愛麗絲跳繩;右邊的九幅速寫都是達利畫的愛麗絲漫遊仙境裡的故事
以下雕刻的題目叫做「披著時間馬鞍的馬(Horse saddled with Time)」,這匹馬身上的馬鞍就是達利有名的融化的時鐘。他是這樣解釋的:「人總是以為自己能控制人生,但其實駕馭人生的是時間,就如同駕馭馬的其實也是時間(Man believes he is in control of the voyage, but it is always "time" who is the ultimate rider)。」這句話真有深意啊。

披著時間馬鞍的馬(Horse saddled with Time)
還有一個雕刻是描述發現地心引力的牛頓。一顆金屬球吊在繩子上,象徵地心引力的存在,他又刻意將牛頓的頭腦和內臟都取出,只剩兩個大洞,似乎想將生命的表徵都拿掉,只剩一個外殼罷了。

超現實牛頓(Surrealist Newton)
另外,融化的時鐘也是不斷出現的題材。


拐杖和抽屜也常在他的雕刻出現。拐杖有支撐的作用,抽屜則可以裝秘密。

玫瑰頭的女人(Woman with a head of roses),看到透明的拐杖了嗎?

著火的女人(Woman aflame),她身上有好多抽屜啊,身上冒出的火焰則被身後的拐杖支撐著。
在羅浮宮的有一座有名的古希臘斷臂雕像,叫做米洛的維納斯(Venus de Milo),調皮的達利卻雕了許多維納斯的翻版,女神身上的許多部位都有抽屜拉出來,超現實的夢幻般作品,有時候匪夷所思。
以下是羅浮宮裡的維納斯雕像。雖然斷臂,但是身材婀娜多姿。

有抽屜的維納斯(Big Venus de Milo with drawers)。最右邊的那個雕像叫做「長頸鹿維納斯(Venus Giraffe),她的脖子被拉長了,腹部伸出一個抽屜,用拐杖支撐著。
我們慢慢地欣賞這些思想奔放的藝術品,嘖嘖稱奇,整個美術館都沒人,我們能夠安靜地欣賞,真幸福。這個美術館也兼做藝廊,賣達利的作品,一位西裝筆挺的法國紳士坐在桌前,問V有沒有興趣看作品目錄,V把他褲子的口袋掏出來給他看是空的,表示他沒錢買這些天價的藝術品,也不知道這位紳士懂不懂他的美國幽默,但他笑笑地說了解。
離開前我跑去最喜歡的愛麗絲雕像前合照一張。

雖然這個山丘上最有名的教堂是聖心堂,但是我們見到隔壁有一個沉靜古樸的教堂,忍不住先走進去拜訪。這個教堂就是蒙馬特聖皮耶教堂(Église Saint-Pierre de Montmartre)。

這是巴黎最古老的教堂之一,是1147年蓋的,但它在不同時期改建過許多次,所以風格不是很一致:教堂外表是十八世紀的建築,裡面的古老柱子是中世紀時期的,最前方的神壇是十九世紀做的,而雕花玻璃玻璃則因二次世界大戰時被炸碎,重新裝修過後是最新的產物。整座教堂像是時光機一般,從古到今的刻痕並存,十分有趣。比起人潮擁擠的聖心堂,這個古樸的教堂更讓人覺得安心平靜。

古樸的外表

神壇(altar)閃閃發光;後方的雕花玻璃的圖案新穎有趣

這個洗禮盆(baptism font)是1537年建的,是巴黎兩個最古老的洗禮盆之一,如今還被使用。

教堂古樸肅靜
出教堂後經過了有名的帖特廣場(Place du Tertre),這個小型畫家市集是以前許多有名畫家(例如畢卡索、梵谷、雷諾瓦等等)常來的地方。如今這裡仍有許多幫人畫像的畫家,旁邊也有許多餐廳,不過聽說這裡都是專門賣給遊客吃的,所以我們沒進去。回來發現居然沒有照這個小廣場,可能人太多,我也不好意思對著人家照相吧。
再來終於走到蒙馬特區的地標聖心堂(Basilique du Sacré-Cœur – Sacred Heart Basilica)。這個教堂很新,建於19世紀末。緣由是1870年普魯士入侵法國(Franco-Prussian War),包圍巴黎四個月,城裏的糧食被吃得一乾二淨,饑餓的巴黎人只能吃馬肉和其他動物,戰後為了感謝耶穌而興建聖心堂。從1875年開始建,到1914年才落成。
教堂的建材是白色石灰華岩,能夠免於風化與污染,隨時呈現潔白的顏色,橢圓形的圓頂很有特色。

這張前面已經貼過了,聖心堂的全景從丘陵下看反而比較完整

近觀的大教堂

這張比較不扭曲,但是圓頂就看不到了

從後面看聖心堂
進去以後見到祭壇上方的馬賽克的題目是「The Christ in Glory」,只見耶穌雙臂伸開,露出金色的心,點出教堂的名字(聖心 – sacred heart),也見到聖母(Virgin Mary)及其他聖經人物及天使圍繞。這個大教堂氣勢滂薄,如果升入天堂大概也是這種感受吧?


以聖心耶穌為主題的屋頂馬賽克

聖壇也是金碧輝煌

聖心堂裡金碧輝煌,外面的風景也不遑多讓,因為處地甚高,視野很遼闊。此時我們已經玩了將近七天,對某些特別的建築物已很熟悉,因此用望遠鏡能夠認出這些地標,十分有趣。若是早幾天來,可能就沒有如此的成就感了。

V用望遠鏡看遠方

一望無際的巴黎市景
回程時纜車已經恢復行駛,就花一張地鐵的票坐下去。有人可能覺得上坡比較費力,但其實下坡需要平衡,不一定更好走,還是坐纜車比較保險。

坐在纜車裡照的相,能夠見到右邊長長的樓梯,我們坐纜車就不用下樓梯了

這是丘陵下入纜車的車站,可以在這裡買票上車,不想坐纜車就走左邊的樓梯
再來我們去Place des Abbesses的廣場,那裡有最原始的地下鐵的站牌,藝術字體很有味道。


然後我們就在附近吃飯,這裡不是聖心堂附近,比較沒有觀光客,我們擠在小小的桌子看來往的行人,心情很輕鬆,玩到此時終於體會到漫遊的意境了。

大家都是坐這麼小的桌子,邊吃邊看街上的行人

我倆坐這麼小的桌子,不過菜和酒都放得下
吃完午飯,我們沿路要走去紅磨坊(Moulin Rouge),走過的商店都是跳艷舞的舞廳,或是賣性玩具的商店,原來巴黎的紅燈區(red-light district)就在這裡。
紅磨坊(Moulin Rouge)是康康舞誕生的舞廳,以前有很多風車,但是現在已經寥寥無幾。如今這裡還有表演節目,票價蠻貴的(一百歐元起跳)。可惜紅磨坊正在整修,無法見到全貌,就隨便照一張相,當作「到此一遊」的紀錄吧。

晚上沒有預訂餐廳,隨意走去大街的另一頭,走進一個巷子找人多的餐廳。我們發現臨著大街的餐廳多是招攬觀光客,躲在巷子裡又人聲鼎沸的餐廳才是當地人喜歡用餐的地方。我們不想坐外面,因為抽煙的人太多,最後找到一家室內用餐很舒適的環境,但窗戶大開仍然能夠看到外面來往的行人。我吃的牛排嫩而多汁,尤其是有黑胡椒的醬汁,淋在牛排上,香香辣辣的,我從來沒有吃過這種豐富滋味的牛排!

這張照片的重點是那一小杯醬汁,淋上去後牛排加分一百分!

巴黎人都喜歡坐外面用餐,可惜煙味太重,如果抽煙的人太多,我們還是選擇坐室內
吃完晚餐還意猶未盡,走去隔壁的一家冰淇淋店,他們將我的草莓冰淇淋薄片用巧手做成一朵美麗的花,當成最後一餐的禮物。


就這樣,我們完成了八夜七整天的巴黎行。除了幾個預料之外的小出槌,基本上一切順利。這趟旅行是為了紀念我們結婚三十週年而去的,的確也增強了我們的親密關係。計畫和旅行過程,我們都試著互相體貼:我自己是不會想要坐商務艙的,但是尊重V的需要,結果我也受益;巴黎的樓梯太多,連我們的住宿每天都要爬三層樓,但是V忍著不抱怨,而適當的時機我也會叫計程車或是找比較少樓梯的路走;V以前會取笑說跟我旅行就像是death march(囚犯或戰俘們被押著走遠路),因此我也虛心檢討,雖然剛開始去的地方比較多,到了最後幾天,目的地拜訪過了我們就回家休息,這樣子才不會玩得太累,互相體貼彼此的體力,才能玩得開心。
而最重要的是我們離開規律的生活,一起到遠方看美麗的城市,親身體驗異國風情,對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讚嘆,每一頓飯都是驚喜,旅程當中每一個小小的轉折都能感受到我們的喜好是很相似的:奧塞美術館和巴黎鐵塔讓人驚嘆,但是畢卡索和達利這兩個小型美術館卻最讓我們津津樂道,莫內花園讓我們圓了心願,而火車站驚魂記永遠會留在我們的記憶當中。旅行當中,我們彼此專心相處,因為沒有其他的家務事或公事讓我們分心,就不會聊柴米油鹽醬醋茶這般的家常話題,連在路上散步都會自然想要手牽手。只有度假的時候,才會有輕鬆的心情享受羅曼蒂克的氣氛吧?當然長長的婚姻時光不可能每天都這樣過,但是偶爾抽離軌道還是有助感情發展。
旅途結束,我們順利坐上飛機,我又拍了兩張照片,紀錄這次旅行的順利結束。這次旅行嚐了甜頭,以後還是要乖乖計畫一下,每年出去走走才好。回家繼續當老夫老妻之際,也開始偷偷期待下次的旅行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