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這個世界上,大部分都是建構者,他們是塑造這個世界的中堅力量,而開拓者是發起事件的前鋒。策劃者(官方版本稱為投射者)是引導建構者的能量和時間放在正確的地方,不致於毫無章法地胡亂投放能量。最後,仲裁者(官方版本稱為反映者)則是給予一種反饋,說明當下整個局面的情況如何。
每一個類型都沒有比誰更重要,都是相互依存而又彼此成就。但諷刺的是,我們的社會往往會大力地鼓吹建構者、策劃者和仲裁者成為開拓者的類型,反而只有開拓者是一個例外。開拓者往往被社會訓戒成建構者的模樣:不能自作主張,槍打出頭鳥等等。背後造成這種局面是:社會的集體意識往往並不是基於自己的策略與內在權威而運作,而是基於自己的頭腦而運作。無奈的是,頭腦在做生命決策時,往往是帶領人走向不恰當的道路。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認清自己所處的社會氛圍,了解什麼才是對自己和青少年孩子才是最適合,避免被帶風向才是最重要的。這個過程,可以透過實踐人類圖時,所得到的真實的經驗反饋會更為確立。
要讓建構者孩子發揮他們的能力和潛能,只有是在他們學懂以回應的方式與世界作互動時才能夠。但他們很可能一開始,並不懂得這樣做,所以家長可以以「詢問」的方式與他們互動,而這一個微小的改變,會是對他們往後的身心發展有深遠的正面影響。
正如剛才所說,建構者的孩子假如以開拓者類型的方式被對待,被告知要怎樣怎樣做的話,一方面,他們在青少年階段容易心生反感,另一方面,他們會感受到如同被強迫做被告知的事,但他們的能量性質並不是開拓型,容易會在某階段卡關,最後會落得沮喪,甚至加上憤怒,最後可能會躺平。(因為事情不順利的次數實在太多了。)
然而,如果家長們一開始以「詢問」的方式,與他們作互動,事情將變得很不同。他們可能會變得積極起來,因為他們這時所做的,是透過回應身體的內在信號而行動,並非被強迫而做。
但筆者明白,道理都懂,但以「詢問」的方式與孩子作互動,一開始還是很難。這個情況的背後原因很可能只是視角問題。假如家長們可以從中國傳統的尊卑文化轉換以對一個完整和獨立的個體表示尊重的方式與他們互動,那麼整件事可能容易些接受,因為中國傳統的尊卑文化未必所有場合和時機都適用,否則容易有反效果。
筆者也是以這種方式,與我的青少年學生作互動。一直八年以來,都能相處愉快。但在八年之前,在筆者進入一些小型補習社作短期工作時,補習社的同事以命令和喝斥的方式管控學生。筆者看到同事的青筋暴現,氣急敗壞的樣子,不禁有些難受,心想:我可不想活得這麼累啊。

希望這篇內容能讓各位家長更能了解如何引領處在青少年階段的建構者孩子發揮他們的潛能,並建立與他們良好的互動關係。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人類圖如何幫助青少年孩子活出他們自己的特色,成為他們人生的伯樂,歡迎電郵lifearchitectacademy@gmail.com或lifearchitect@humandesign.net。感謝各位的閱讀,也可以在下方留言,分享各位的感想,使筆者可以進一步為各位釋疑。我們下一集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