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久的親密關係,實在是一件充滿奧秘的事。畢竟過了這麼多年月,同樣的兩個人,很高的機率都不再是當時的自己,大概也不再過著當時的生活。所以當年的雙方,對現今的兩人,有多少參考價值呢?
大學還流行無名小站時,我寫過一篇有關愛情的文章,高中時的一位國文老師還特地來匿名留言,說「要長時間愛一個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都喜歡新的東西,所以重點是要讓自己一直『新』,你懂這是什麼意思嗎?」
我不懂;我當然不會懂。
這段話我在心裡放了很多年,最近再次想起,似乎有了點體悟。人都是層次複雜的,有許多皺摺與內裡或許連自己都不曉得。不過有沒有可能,大家最底層的內裡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只是生活的各式遭遇,會讓那些或隱或現的特質顯露出來,或者轉化成其他模樣?
或許應該問的是,當初第一眼看到的,究竟是哪一層的對方?其他層次初次顯現時,我們反應得過來嗎?或者被生活折磨得面目全非,甚至不成人形的時候,兩個人還認得眼前這個不新不舊的對方嗎?
長久關係裡的日子過成什麼樣子,或許跟這有很大的關係。
那麼,回望時,一段感情的初衷對現今的兩人,到底有多少意義呢?當年相遇的兩個人去哪了呢?
可能像是一種遠距愛情吧:被時間的長河沖刷、漂流,與當初的兩人漸行漸遠的遠距愛情;而這樣的距離常常不是一件舒服的事。但談過遠距離戀愛的人大概都知道,距離從來不是關鍵,重點在於兩個人有多麽固執地想要靠近彼此,能不能在新的時空用新的方式維繫一樣的感情,同時又在心裡對眼前這個正在變動中的人保有彈性。
所以,當年相遇的兩個人去哪了呢?
或許他們還在。他們不只穿越了時間,還努力穿越被生活拉扯開的心理空間,找到對方。至於當年老師說的「讓自己一直『新』」,我在想,或許愛是一次又一次在熟悉的人身上,把陌生看成「新」,然後一次又一次地選擇對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