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年風起雲湧的冬末,一名年近而立的青年,將制式的深藍役袍折疊入舊布箱,擱進衣櫃最深處。他名曰楊懷德,原是青玄一帶巡街之人,腰繫棍,手握刀,日行千步,時而備勤守望,時而與宵小周旋,頗有幾分刀光劍影間的實戰勁道。
然江湖之大,不止於街頭巷尾。當他逐漸意識到這把衙門用刀,雖能止眼前之亂,卻無法解長遠之憂。他看見制度的陰影、教育的崩口、政策的顛簸,遂心生一念:「若想真正改變世道,當入朝為仕。」
他放下役牌,轉身入學,重回修練之途,攻讀政策與管理,潛心養氣,準備破格入門「文官正道」。
時人皆說,從武轉文,如同練外家拳者改修內家心法,非有志者不能成。他報名地方特考,一路披荊斬棘。備考之時,他日夜埋首於法規經典,刑事程序、行政訴訟、行政學理……皆如武林心法卷宗,一字一式,細讀研修。
他自謂:「昔日我以巡邏為俠,今朝欲以政策為刃;筆亦劍,文亦兵。」
幾年後榜單揭曉,他榜上有名。自此,一步踏入青玄府,正式進入教育門,成為案牘山中的修行者。
然而初入公門,萬事仍覺陌生。過往衙務生涯,雖亦秉法而行、紀律嚴整,然多在前線實務中見招拆招,講求迅即應變、明快處置。如今所處之地,則是章程繁縟、制度縝密的中樞內門,舉凡公文往返、預算編審、政策擬訂,皆需細究條文精神、權責歸屬與程序正當,非僅靠行動果斷可解。
他體悟道:「執法者多直斬亂麻,而治政者需繞樹三匝。」雖同是依法而行,卻如外家拳與內家功,運勁不同,心法迥異。
初上任不久,便有長官語重心長相勸:「此地非你昔日江湖,筆誤字錯,皆可致命。你若想安身,須練好案牘基本功,守好口風心法,方能久立。」
他點頭稱是,轉念深省:「這裡的『打鬥』,無聲無影,卻可翻江倒海;這裡的『江湖』,無刀無劍,卻人人帶劍於心。」
卸甲之後,他未曾悔。過往的衙役之力,成了他的基礎內功;但真正的挑戰,才正要開始。
這一年,他深藏鋒芒,不再以力服人,而以心悟道。從練拳的手,變為提筆的手,從喝令止暴的嗓音,變為伏案讀卷的氣息。他笑自己是「走錯門派的劍客」,卻也明白,這條文官之路,雖隱於市,卻能匡正天下。
這就是他的轉門之始——卸甲為文,藏鋒修道,為的是有朝一日,能以筆劍雙修之力,於風雨之中,撐起一方制度的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