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歐旅行時,我注意到一件看似不起眼,卻非常有趣的事:國鐵列車的車廂節數,會根據每天的搭乘人數進行調整。
像我那天在丹麥機場搭火車,票都買好了,走到月台一看,卻有點迷惘,月台上只標示了 A、B、C、D 四個區域,完全沒有車廂編號、也沒有我熟悉的那種詳細指引。
我站在原地,把車票拿出來反覆看了幾遍,還是看不出所以然。最後只好詢問旁邊的一位女生。
她笑著跟我說,這裡的列車資訊會等到列車快進站時,才會在螢幕上更新車廂編號,也就是說,得等到最後一刻,才能知道該站在哪個區塊上車!
而整個月台也幾乎沒有持續性的語音廣播,一切訊息都安安靜靜地在螢幕上跑,如果你沒注意看,或沒有手機查詢 App,還真可能錯過。

必須先看螢幕的區域和自己乘車票的車廂,再走過去對應的區域

Vogn就是車廂
在台灣,我們太習慣一切都被「講好」、「安排好」:月台標線、語音指引、服務人員提醒⋯⋯
但在北歐,他們選擇讓資訊流動但不過度干預,讓每個人學會主動查詢、自己負責,這不只是數位化的成果,更是一種信任制度的成果。
所以這一篇想跟大家分享這個獨特設計背後可能的文化意涵。

攝於挪威卑爾根車站
北歐的國鐵列車車廂節數,人多時,多加幾節車廂;人少時,就維持最基本的配置。
每天、每班次、每條路線,系統根據預估與需求做出細緻安排,務求讓列車既不空蕩浪費,也不擁擠難行,這樣的調整,不是臨時的應變,而是一種長年累積的制度化實踐,一種早就融入日常的彈性與精準。
對比我們在台灣熟悉的鐵道系統,那種「不變應萬變」的固定模式,這樣的機動性令人印象深刻。
這種「依人而動」的設計,隱含了幾個值得深思的文化價值。
1.以人為本,而非以制度為主
在北歐,列車節數的調整,不是為了服務制度的方便,而是從乘客的需要出發,不是讓人去適應列車,而是讓列車來配合人的流動。
這種由下而上的設計邏輯,其實反映的是一種信任人民、觀察需求的治理精神,公共系統不該只是冷冰冰地「一體適用」,而應該具備回應環境變化的能力。
2.彈性不是妥協,而是成熟的效率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樣每天調整,不會很麻煩嗎?
但事實上,這樣的系統反而更能節省能源、降低成本,並提高乘客的滿意度。
在高緯度、氣候嚴峻的北歐,每節車廂的暖氣、照明、清潔、人力都是資源,沒必要無謂地空轉。
彈性,不是隨便,是基於準確預測與縝密規劃的彈性,是成熟社會才能實踐的效率。
3.公共系統中的倫理感
列車的節數,不只是交通的安排,更是公共倫理的一環,那是一種對資源的尊重、對環境的考量,也是一種「不過度、不勉強」的文化美德。
對比台灣,在我們的社會裡,很多時候,公共服務追求的是「規模化」、「一次設定、長期套用」,但卻忽略了人數、時間與情境的不斷變動。
若我們的公共系統也能多一點彈性、多一點貼近人心的調整,也許資源的使用會更合理,也能讓使用者感受到「被理解」的溫度。

在北歐,火車不只是把人載到目的地的工具,更像是一面文化的鏡子。
它提醒我們:制度不應該僅僅追求穩定與一致,也應該學會適應與改變,『彈性』是成熟社會對人的回應,是公共設計中最難、卻也最動人的那一塊。
**相關文章可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