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不少朋友談投資時,常會出現一個根本問題:
「為什麼一定要投資?」
因為有兩個無法忽略的現實,是上班族不得不面對的:
現實一:通膨正在吃掉你的勞動力
造成通膨的原因,未來有機會再寫一篇來談「現代貨幣的本質」;在這裡,我們只需要先理解一件事:
通膨是現代經濟中無法避免的現象。
那通膨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
簡單來說:
- 通膨 = 錢會貶值
- 意思是:相同的金額,在未來買到的東西會變少
- 換句話說:購買力下降
聽起來好像還好?但如果我們把「錢」想成「勞動力的載體」,你會發現這件事其實很嚴重。
勞動力為何會被吃掉?
多數人一生靠勞動力(時間與精力)換取薪資,而我們的勞動成果,最終是以「貨幣」這個形式儲存下來。
問題是:貨幣本身會貶值。
所以即使你曾經很努力、很節省,把勞動力轉成了薪水、再存進了銀行——
幾年後你會發現:你付出的勞動力成果變薄了。
因為你選擇了一個會隨時間貶值的東西作為勞動力的載體。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能把勞動力轉換成「資產」(例如股票、不動產等),這些東西有可能會隨時間保值甚至升值。
這一切,聽起來或許不太合理,但我們無法改變現代貨幣的規則,只能適應它。
所以,我們需要投資——保住我們已付出勞動力的價值。
現實二:退休後的錢夠花嗎?
我們必須理解,賺錢其實只有兩種方式:
- 出賣自己時間賺錢:靠工作換薪資,一旦退休,收入中斷。
- 用錢賺錢:讓資本進入市場,產生回報,這也是退休後能持續帶來收入的唯一方式。
如果你沒有讓資本為你工作的方法,等到不工作時,就只能靠過去存下的錢過活。時間一久,資本終將耗盡。
用簡單例子算給你看:
假設一個人每年存下 20 萬,存 30 年後累積資產為 600 萬。
如果不會投資,這筆錢只能靠每年支出來慢慢花。
退休後若每年支出 40 萬,不到 15 年錢就花完了。如果中間遇上生病、需要看護等突發支出,時間會更短。
而且以上還不計入通膨因素,30年後的600萬,大約等同於現在300萬的購買力。
這就是為什麼「用錢賺錢」的能力,對每一個上班族都至關重要。
上班族的兩大困境
雖然知道要投資,但很多人卡在兩個問題:
- 缺資本:資本可以靠穩定工作與良好的儲蓄習慣慢慢累積,這部分靠紀律與耐心。
- 缺方法:也就是不知道怎麼讓錢開始替自己工作,甚至對投資充滿誤解或不信任。
但事實上,投資不一定要從高風險開始。穩健理財的起點可以是先了解一些常見投資工具的特性——股票、債券、ETF、基金、不動產、黃金等等。
真的去了解,才能知道自己該作出甚麼選擇。
這些未來我會逐步整理,分享自己的理解與經驗。
結語:投資不是為了成為股神
你不需要成為股神,不需要買在最低、賣在最高。
但你需要找到一個方法:
- 保住現在努力的成果
- 能為退休後的生活做好準備
這些,不是投資的選項,而是無法逃避的現實。
如果你已經開始儲蓄,下一步該想的,就是:「我的錢,要怎麼開始為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