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提到儲蓄是財務自由的起點,這篇我想分享我實際使用的儲蓄方法。
它不難,重點是找出一個你能長期執行的做法。
儲蓄,是我走財務自由路上最沒難度的一關。
從小的生活就沒什麼娛樂,這樣的背景讓我工作後自然不太會花錢,
所以「存錢」對我來說,比較像是一種預設狀態。
不過,就算儲蓄不是太大的挑戰,我還是有一個計畫好的執行方式:
方法很簡單,只有兩個帳戶(網路上應該也有類似的方法):
一個是儲蓄帳戶(未來的投資帳戶)
一個是日常開銷帳戶
每個月薪水一入帳,我就第一時間把預計要存的錢轉去儲蓄帳戶。
例如想固定每月存 $15,000,那我薪水一來就直接轉出去。剩下的錢才是可以自由支配的生活費。
選擇這麼做是因為:
懶得記帳,只要月底前帳戶沒見底,就是OK。
如果真的月底還要從儲蓄帳戶「領錢救急」,那就代表這個月預估錯誤或花超支了,得回頭重新檢視花費與預估的落差。
因為儲蓄是一開始就轉出去存,而不是看月底剩多少才決定要存多少,儲蓄率固定的情況下,很容易估算未來財務狀況。
至於$15,000是如何決定的,可以大概抓一下自身消費的狀況,推算示範:
假設單身上班族,月薪是 $42,000
房租 $10,000(小套房)
餐費 $10,000
交通費 $2,000
預計每月娛樂、購物、交際、雜費等花費 $5,000
那每個月預計是可以存下$15,000的。
可以依自身條件算出大致上可以存多少,如果這部分就發現存不到錢,就需要想辦法增加收入或降低支出。
獎金跟加薪的處理方式也很類似:
年終獎金:留下一小部分當娛樂,個人不太愛花錢,所以大概都留兩萬左右,剩下直接轉進儲蓄帳戶,視為長期資產的部分,
加薪:一定比例分配到可花費,剩下的比例納入儲蓄
假設加薪 $2,000,可以讓其中 $1,000 納入娛樂或生活品質提升用途,剩下的 $1,000 納入儲蓄。
如果加薪一點都不能花,體感上很差,容易破壞持續感,所以撥一部分,讓整體儲蓄計畫可以長期執行。
這個穩定儲蓄計劃,至少持續執行 6~12 個月以上。
這段時間的作用有兩個:
檢查自己的儲蓄能力是否可持續,是每月都能維持盈餘,還是偶爾會出現赤字?
調整金流模式,慢慢找到一個自己可以接受,又能符合儲蓄目標的生活方式。
這段期間也很適合作為建立緊急預備金的初始階段,為未來可能的突發事件預做準備。
如何額外增加收入或降低支出呢?
老實說,個人的收入增加,是靠公司逐年調薪累積出來的。
工作期間,我有提升專業技能與語言技能,或許是提高收入的方法,當然,也有可能單純是運氣好。
支出的部分,我本來就不愛花錢,所以基本上沒有太多可減的空間。那這不是每個人都能複製的狀況。
所以重點是:
儲蓄的根本,是找出「能穩定做到」的方法。
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需要自己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去增加收入或降低支出,我提供的,僅僅是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