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朋友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人不太習慣「用現在的條件去預估未來的財務狀況」。
但其實這件事並不難,只要你能做到以下三件事:
- 每月/每年穩定儲蓄一筆錢
- 將這筆錢投入長期報酬率合理的資產
- 持續執行多年不間斷
你就可以大致預估出未來的財務狀態。
用例子說明:單身上班族的財務模型
假設一個單身上班族,他月薪是 $ 40,000
開銷如下:
房租 $10,000(小套房)
餐費 $10,000
交通費 $2,000
預計每月娛樂、購物、交際等花費 $5,000
這樣的月支出大約是 $27,000,就代表他有 $13,000 的可以存。
那一年大概可以存15萬,若年終再多存一個月薪資,大概一年可以存接近20萬
以一年存20萬為基礎,那可以很容易預估,存錢30年,則資產會有600萬。
當然,資產600萬又無任何投資管道,退休後很可能10~15年就花完了,也不能有意外。
加上投資報酬率後,結果完全不同
若以相同條件,配上6%的投資報酬率,那30年後,資產大約會有1580萬。

這筆錢如果繼續放在相同報酬率的資產中,不動本金,每年光是投資回報就有 95 萬元,足以支應大多數人的生活所需。
這個過程也可以反過來思考:
如果你希望未來每年擁有 95 萬元的被動收入,配上 6% 的年報酬率,那就需要累積到 1,580 萬元的資產。目標就變得具體了: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達成這個數字?
時間太久怎麼辦?三種加速方式
如果你覺得 30 年太久,基本上只有三種方法可以加快:
- 提高收入 → 每年能投入的金額增加
- 降低支出 → 儲蓄率提升
- 開槓桿 → 放大報酬率,但也提高風險(這部分以後會再寫)
從這個例子中,你可以學到三件事:
- 光靠儲蓄難以達成財務自由。
要達標,除了穩定儲蓄,還需要長期投資,讓資產自己成長。 - 未來的財務狀況是可以預估的。
雖然人生有很多變數(失業、升遷、生病…),但不代表不能規劃。 財務模型的目的是:隨時反映現況,並持續修正。 - 錢不是「再賺就有」,每一筆花費都有機會成本。
你花在 A 上,就不能用在 B。人的一生,其實只有一個總體財富池,花掉的、用掉的,就真的沒有了。
不會算怎麼辦?用工具幫你推估
你不需要自己硬算。上網 Google 搜尋「定期定額試算」,就會找到許多金融網站提供免費工具。
輸入三個條件:
- 每年投資金額
- 投資年限
- 年報酬率
系統就會幫你估算出未來的資產規模,以及每年可以產生的被動收入。
最後,給你一個反思問題:
如果你想要達到財務自由,你需要多少錢?
那麼照你現在的方式存與投資,你幾歲可以達成?
這些問題,都可以從「預估模型」找到初步答案。
你不需要天生財富好牌,也不需要完美的選股技巧,
你需要的,是一個能持續修正的財務模型,與願意踏出第一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