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寫於 2024 年 5 月 25 日,重新整理收錄於此)
今年(2024年)5月22到24日,日本最大規模的人工智慧展覽「AI Expo」在東京 Big Sight 舉行。這類B2B為主的專業展覽,主要是為了企業之間的媒合與交流,展區分成四大主題:
- AI Expo (聚焦生成式AI應用)
- 區塊鏈 Expo (圍繞Web3概念與實務)
- 量子運算 Expo
- 數位人才培育 Expo

報到與入場小驚喜
參觀者需事先在官網註冊,現場報到時憑 QR code 在自助機列印參觀證。這張參觀證上的 QR code,看似簡單,其實包含了參觀者的姓名與編號。這樣的設計不只用來進出場,工作人員掃描後,大會也能精準掌握人流數據,包括再訪次數。
更有趣的是,當參觀者與攤位交流、索取贈品時,參展廠商也會掃描參觀證。可能是為了紀錄業績,或追蹤潛在客戶來源。(後記 : 不定期會收到參展廠商寄email通知活動,這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潛在客戶關係維繫方式。)

觀展觀察:AI應用的實際面
整體來說,AI應用多半還是聚焦在企業流程優化與員工教育訓練。例如服務業預測潛在客戶輪廓、門市來客數、商品合理價格,以及智能客服等。製造業方面有零件品質檢測。
比較吸睛的,是企業內部的影像辨識應用。例如:偵測公車司機的臉部表情與動作,預測是否疲勞駕駛,以防事故;又或是辨識哪位員工打開了冰箱、拿了幾瓶飲料,有點像公司內部版的無人商店。
而最讓人會心一笑的,是一套能分析麻將牌面、幫你自動算出點數的系統。廠商說,現在很多年輕人不太會算點,這套AI除了適合新手,也能推廣到麻將館。這大概是全場唯一一個To C 的應用吧。


日本的研發角色
同行的一位上海朋友,原本期待能看到炫目的機器人應用,結果發現只有中國廠商展出機器狗,日本廠商則多是展示軟體服務與生成式AI。
這可能反映出日本企業擅長的是「消化吸收」,將國外的開源技術本地化、客製化成為實用工具,而非從零研發出全新產品。
日本企業與代理文化
我們邊走邊聊,發現日本企業對於AI導入有個明顯特色:高度依賴外部廠商。
像企業內部的教育訓練平台、自動化工具,在中國或台灣很多是內部工程師自己開發;但在日本,內部IT角色大多是維運,真正的開發多半外包給代理商。
此外,日企對資料與風險控管非常謹慎,與外部合作常需要極長前置作業。我曾在一家日商工作,一套外部代理商提供的系統,光是簽約風險審核就耗時半年,再花半年訓練員工,整整一年才正式上線。
系統之間難整合也是常態:每個部門採用不同廠商的工具,彼此難以串接。明明該重新整合,卻傾向「挖東牆補西牆」。
當我問某家日本廠商,他們家與其他代理有什麼不同?對方說:「我們擁有技術,可以做客製化。」(嗯……)
DX與AI人才的真實需求
在展場中不時看到「DX」這個字眼——是近年日本政府積極推動的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事實上,仍有不少企業使用紙本簽核、人工複製Excel,對他們來說,最急迫的是文件整合與流程電子化,而不是下一代AI模型。
內部缺乏AI開發資源,企業多半仰賴外部平台培訓員工AI與程式基礎,其中以LinkedIn為代表。
目前最需要的,不是AI工程師,而是能將已落地的AI應用導入企業的顧問與業務人才——這也是展場中最多的參展單位類型。
比起會算麻將點數的AI,日本企業更需要的是可以幫助他們從紙本轉向數位的踏腳石。

觀展感想
這次逛展最深的感觸是:
與其不斷追問AI還能多厲害,不如腳踏實地思考,現在有哪些問題,可以透過AI來解決?
例如,在長照領域,日本不會急著發明機器人搬動臥床者,而是用影像分析護理動作,預防照護者受傷;在交通上,不是先做自駕巴士,而是透過影像辨識偵測駕駛員是否疲勞,主動提醒。
這些應用都務實、貼近需求,也符合日本企業一貫謹慎的步調。
當一切逐漸數位化、流程優化,人力將會被釋放出來。那時,員工或許才會真正意識到:「我需要學AI了」,這股自發性的學習動力,或許才會孕育出下一波屬於日本自己的AI人才,也才會開始出現真正為了解決問題而生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