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寫於2020年10月30日,重新整理收錄於此)
最近接手一項新任務,要擔任台韓專案的溝通窗口。第一次跟韓國人共事,為了避免踩雷,特地去問了韓文老師:「韓國商務文化有什麼要注意的嗎?」
老師立刻說:「有!記得加敬語!」
韓國跟日本一樣,語言裡充滿階級制度,不管開會、寫信、打招呼,都得依照對方輩分與職稱使用不同的敬語與稱呼。老師還提醒我,在名字後面加上 ‘님’(nim)會更禮貌,就像我們說的「某某先生 / 小姐」那樣,有尊重的意思。
於是我開始在聊天室裡小心翼翼地稱呼韓國同事,每次 tag 人都用「김철수님」、「이유진님」。結果真的有差,對方回覆迅速、語氣親切,整體溝通感覺順暢多了。
文化上的敬意,沒擋住技術的雷
但某次我需要跟一位韓國工程師對接系統問題。語言從韓文變成英文,彼此要用非母語的語言來溝通,又要精準描述系統異常的操作流程,就已經讓我絞盡腦汁。更慘的是,我這個「非技術人」脫口而出:「There's a bug in the system...」
嗯…果然,對方瞬間變臉。
後來才知道,「Bug」這個字對大多數工程師來說,等同於你在說他做得很爛,是一種侮辱(尤其是韓國、日本這種講究面子的文化)。
原來,要用 “issue” 或 “unexpected behavior”,這種中性又模糊的字眼,才不會踩到地雷。
跨文化只是表象,核心是溝通思維
這次經驗讓我深刻體會:
- 稱呼、敬語、快速回應,是韓國商務文化中的禮貌基本功
- 工程腦 vs 業務腦,本來就是不同世界,語言要翻譯,思維也要翻譯
- 用字遣詞太直接,會被誤會;改說法不代表說謊,而是為了「合作下去」!
這不只是文化差異,更是溝通技巧、文字敏感度與同理心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