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選擇期貨作為量化交易工具?
我不擅長質化研究,量化交易的切入點自然是以價格走勢為主。當初以個股為目標進行策略設計,但很快發現問題重重。
首先,如果策略只能套用在少數幾檔個股,等於限制了機會數;如果策略適用的股票價格太高,資金根本無法負擔足夠的部位數量。
若考慮用零股操作,現行台股零股尚未支援條件單自動下單,而且零股撮合不是即時進行。換言之,要達成策略自動化的基本條件都不具備。結果就是:資金量體成為最大的卡關點。

2. 期貨的槓桿與執行效率
量化交易是根據計算而行動。只要計算後的期望值為正,那麼使用槓桿放大報酬就是順理成章的選擇。
綜合上述限制後,結論很清楚:
在台灣,期貨是唯一能做量化交易的選項。
然而,再往下看台灣的期貨市場,只有台指期有夠水準的流動性,其他商品幾乎都沒辦法碰。
3. 剛開始接觸期貨的一些誤解與學習
當初剛接觸期貨,很多概念都還搞不清楚,回想起來有點好笑,還是記錄一下這些經驗。
以我使用的國泰期貨為例,有幾點是與股票完全不同的:
- 股票是T+2交割,當下不會立刻扣款;
- 期貨則是即時確認保證金是否充足,先圈存後成交。
因為要即時計算淨值,操作前必須將資金轉入期貨帳戶,這就是所謂的入金與出金。
入金非常快,幾秒內就能反映在帳戶的「權益數」上;出金則需申請,通常需1~2個工作天,會轉回原本綁定的銀行帳戶。
4. 權益數、槓桿與風險控管
在期貨帳戶內的「權益數」,基本上就是帳戶裡的可用資金,1點等於1元台幣。
每次開啟交易軟體時,看到的權益數會隨著市場價格的波動實時變化,獲利會直接加上、虧損會直接扣除。
若出現連續虧損,超額保證金下降,一旦跌破最低保證金門檻,日盤內就有可能被「斷頭」。
若斷頭來不及執行平倉,甚至會出現帳戶權益數為負值的情況,這時必須補足差額,否則可能涉及違法,變成實質欠債。
所以,儘管期貨保證金相對較低,我通常會在帳戶內放上幾倍的金額作為緩衝資金。
5. 當沖、價差單與轉倉的學習成本
在股票市場,「當沖」需要開通額外權限;但在期貨市場,任意買賣不受限制,不管是先買後賣或先賣後買都可以。
若簽署「當沖手續費優惠」,可在盤中建倉並保證當天平倉,手續費還能減半。
期貨與選擇權每月的第三個週三會結算。如果要持續持有部位,就必須在結算日前進行轉倉。
當初我不想花轉倉的「價差單」成本,就自己平倉再重新建倉。結果近月與遠月的價格一口氣拉開,白白多付一大筆錢。從那次之後,我就再也沒省過這個錢,一律用價差單完成轉倉。
這就是期貨的必要成本:雖然交易稅與手續費比股票便宜,但操作錯誤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6. 結語:理性交易仍需風控配套
川普事件後我才意識到:就算放多倍保證金,有時候也救不了你。
沒有明確的停損與對沖機制,遇到極端行情,依然可能「被畢業」。
選擇期貨,是因為制度與條件的限制下,量化策略的唯一解。
但選擇期貨,也意味著你必須對風險控管的責任全盤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