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迪德小鎮遇上了將毀滅他們的雨與大水,奧斯卡乘著僕人駕著的小船,在一間被淹沒的旅館裡發現了一個女孩……
家族史小說,我們最早想到的或許是《百年孤寂》,尤其是《黑水奇譚》以「恐怖版《百年孤寂》」作為宣傳,而開頭那場幾乎淹沒一切的大雨,也令人聯想到哀悼易家蘭的那場四年十一個月又兩天的雨,也是宣告文明即將殞落的雨,加上奧斯卡又將身分不明的女人帶進家裡;種的退化加上屋裡有怪物,兩大元素結合起來看上去凱斯基一族在故事還沒開始就萬事休矣……但錯了,艾莉娜進入凱斯基家,是家族復興的第一步,也是家族進入內鬥的第一步,比起「恐怖版《百年孤寂》」更像是「黑水世家」,各種你會在八點檔連續劇看到的復仇、婆媳大戰、爭家產、各種上市公司、家族內鬥等等元素充斥著整本書,甚至讓人懷疑為什麼至今仍沒有影集版「黑水世家」,不,是《黑水奇譚》的存在。
※※以下有結局雷※※
《黑水奇譚》雖然分成六本,但故事線走向可以分為前三本跟後三本,前三本就如同八點檔前面二十集,聚焦在家庭內部成員的關係,婆媳問題,媽媽與女兒的爭鬥,老人家對於家庭的想像和年輕人的不同:後三本就是八點檔後面的兩百三十六集,拼經濟,開公司,各種併吞併購……當然,這只是比喻,不過這也是說前版故事和後半故事背景的不同,而促使背景改變的就是主角艾莉娜。
身分不明的女子進到家中,引起家裡的爭執與變動,而且這位女子還是某種怪物。像這樣的開頭非常符合《先讓英雄救貓咪》裡面的「家裡有怪物」類型︰家裡出現了怪物或鬼,在對抗鬼或怪物的過程中,原本破碎的家庭關係也漸漸恢復。像這樣的基本情節。
只是我們在故事裡看到的,破壞家庭的是瑪莉洛芙再來是米莉安,這對祖孫倆就像模子翻出來的一樣,對於艾莉娜有著自然的敵意。不過大家都知道的,婆媳問題,通常都是丈夫沒有作為才無法解決,《黑水奇譚》便是這樣,不論是第一代的詹姆士第二代的奧斯卡乃至第三代的麥坎等人,在家裡幾乎沒有太多的話語權以及決擇的權利,尤其是隨著劇情的發展,這群男人的重要性越來越低,而整個凱斯基家族就在幾位女性一邊互鬥一邊發展的過程中,將家族的權勢推到鼎盛。
家族的發展過程,也跟著美國在一戰後的發展前進,戰後工業失去了戰爭的大量需求而進入蕭條,一九二九黑色星期一帶來的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再一次戰後復興,歷史用某種方式繞了一圈,但第二圈裡,因為艾莉娜的慧眼獨具,超前部屬,立下發展的根基。她預先購買了大量的無人林地,從沒人要繼承的林地主人手下買下林地,又讓葛雷絲買下大量蘊含石油的沼澤地,凱斯基家族便倚賴大量林地成為戰時的大供應商,靠著石油完成戰後轉型。
當然,這靠的不只是艾莉娜慧眼獨具,更是基於她是某種非人之物。
關於艾莉娜的身份,也是本書最大的謎團,鬼片或恐怖片讓人感到害怕及提心吊膽的部分,在於鬼的身份,透過隱藏鬼的真身,來達到懸疑感。黑水奇譚也是如此,艾莉娜的登場就充滿了懸疑感,在那之後他的表現都有點怪怪,直到吃了一個人。而這也是作者高明的地方,吃了一個人之後,會讓人期待什麼時候吃掉下一個人,這個懸疑感一直持續到法蘭西斯來接棒,但實際上除了一些疑似神秘力量造成的死亡外,我們沒什麼機會看到艾莉娜吃人,只能看到她操持家務,在一片男人無能——失能?或者缺席?——的凱斯基家裡奠定其地位。
但也不要因為《黑水奇譚》是通俗恐怖小說就小看它,作者雖然沒要賣弄文筆,但有時卻會出現一些段落展現作者描寫技術的強大,尤其是在描述黑水河及其帶來的一切恐怖之時,隨著描述,彷若能感覺得到黑水河的流水聲,以及那揮之不去的泥味。
整部作品裡,我最喜歡的還是開頭發現艾莉娜,以及收尾艾莉娜離去的段落。透過一樣的場景跟人物配置,讓黑水河帶來了艾莉娜,又帶走了她。至此,我們得以知道整部故事最大的怪物不是艾莉娜,而是瑪莉洛芙和米莉安的掌控慾,家族因為有這兩位女性而強大,但也在兩位的掌控慾下,埋下了往後爭執的根源。這樣的收尾,也不免讓人想起《百年孤寂》,馬康多最後如被掩蓋的歷史般消失,語源來自西班牙文「失去」的帕迪德小鎮最後也在洪水中消失,是不是也在暗示著美國夢的終結?
故事最後,作者仍沒有解釋艾莉娜是什麼。但需要解釋嗎?我們跟著艾莉娜和凱斯基一家走過戰前戰後,遇過經濟大蕭條,也看了美國錢淹腳目,度過了這些時光,我們知道艾莉娜就是艾莉娜,她是她所選擇的她,至於背後真相是什麼?似乎也沒那麼重要了。
麥可.麥克道爾著,甘鎮隴譯《黑水奇譚 I~VI》(臺北︰千魚,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