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is a long song - 022
文藝沙龍紀事 (1965~1968)
2025-05-031965年左右,在台北市武昌街二段三十七號的地下室出現了一家咖啡館 - 名曰:「文藝沙龍」,其原初構想始自《幼獅文藝》主編朱橋(本名朱家駿,1930-1968)。
擔任《幼獅文藝》主編期間,由於朱橋經常貼錢來幫助貧困的作家,在他熱情邀約下,《幼獅文藝》幾乎網羅了朱西甯、司馬中原、陳映真、鍾肇政、鄭清文、李喬、史惟亮、許常惠等五、六十年代台灣藝文界的精英。大夥幫他寫稿,有很多幾乎是為了交情,而不是為了一份什麼刊物。就在這般彼此提攜、相濡以沫的氣氛下,朱橋認為台北藝文界極需一個類似西方沙龍的場所,以提供給文友們一個定期聚會的交流空間。因此,便找來了詩人綠蒂(本名王吉隆,1942-)、畫家龍思良,以及日後成為駐美代表程建人夫人的何友蘭三人共同出錢投資開設了「文藝沙龍」,而綠蒂的太太 - 也是翻譯作家的羅珞加則充當沙龍女主人。
開幕初期的「文藝沙龍」可謂冠蓋雲集、文氣鼎盛,對於「作家」們尤其備盡呵護禮遇,不僅包括紀弦、亞弦、張默、辛鬱、洛夫等詩人經常在此聚會,旅法作家胡品清(1921- )更以〈那個很波希米亞的日子〉一文記下了她流連於「文藝沙龍」的足跡:「地下室那麼幽暗,人又那麼擁擠,幸而沙龍主人認出了我,過來給我找了一個有燈檯的座位。於是,我就在熱們歌曲的喧嘩中,在古典音符的悠揚中,在一潭小小的燈光裡,拿出了稿紙和原子筆,把自己裝成作家的樣子」。
據說「文藝沙龍」最美的地方,就是這些古色古香的桌燈。當燈光燃亮時,整個咖啡店溫暖如自家的客廳。此外,由龍思良擔綱的室內設計部份可說是另一門重頭戲。在店內盡頭一角,龍思良刻意擺放了座完全通不到任何地方、純粹裝飾性的「假樓梯」。主要目的在引誘不知情的客人過來,等到發現「此路不通」時,只好在階梯上坐下來,成了當時最受歡迎、最具設計噱頭的休憩角落。
在那資訊封閉的苦悶年代,「文藝沙龍」不僅提供了作家們談文論藝的交流管道,更是接濟落難文人-讓他們不致於流落街頭的避風港。例如,早年不甚得志的作家七等生就曾在這裡擔任過「掌櫃經理」兼幫客人端咖啡的「打雜小工」,期間約為一個多月。女主人羅珞加形容他:「具備了一切令文藝女生傾倒的條件:講話不多,面色陰沉,才氣縱橫,眼神詭異」。另外,軍中詩人沙牧(本名呂松林,1928-1986)每回窮困潦倒來到「文藝沙龍」都喝的醉醺醺的,羅珞加總是會偷偷到廚房替他舀一碗咖哩雞飯,讓他坐在角落的樓梯上吃。
1968年,「文藝沙龍」倡議者朱橋以39歲之英年辭世,噩耗震驚了整個藝文界。隨著朱橋的殞落以及入不敷出的慘澹經營,「文藝沙龍」在苦撐了三年之後便銷聲匿跡了。
據此篇文章之說法,文藝沙龍是1965~1968年間在台北市武昌街二段三十七號的地下室,那時我們還住在高雄。我國一升國二時搬來台北,是1972年夏天。我媽可能已接手4年了。可惜已找不到當時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