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從finlab_crypto在研究基本的雙均線策略

當我把時間刻度調整到每秒一筆出現很奇怪的現象
由於熱力圖 跟 回測 不難 所以我就寫程式自己做了

什麼 難道 在秒級數據上用sma5 sma10 操作就是聖杯嗎?
看看在新的時間段是否有效

我把原始數據 80/20切分 80%用來找最佳n1 n2 找到之後 跑最後20%
結果發現最後20%有 8%報酬(即便是他沒看過的數據也是)
而原始整條數據接近40%報酬換算前面80%大概拿32%報酬
超級穩定的一個策略 就是一直衝 一條斜線往上走
所以報酬跟時間就是近乎完美的線性關係
在我準備部屬上線前我做了最後實驗 加入手續費

怎麼回事....
後來研究蠻久的 原因我大概找到了 然後下面是跟AI協作整理過的詳細說明
雙均線策略的觀察與深度思考
在技術分析中,雙均線交叉策略是一種簡單且常見的交易手法:
- 黃金交叉(短期均線上穿長期均線):視為買進訊號
- 死亡交叉(短期均線下穿長期均線):視為賣出訊號
如何挑選最佳參數?
常見作法如下:
- 設定 n1 與 n2 的參數範圍,例如:
- n1 ∈ [5, 10, ..., 100]
- n2 ∈ [10, 15, ..., 200]
- 對每個 (n1, n2) 組合做回測,計算報酬率
- 將結果整理成熱力圖,尋找報酬率最高的參數組合
問題:這樣的最佳化真的有效嗎?
這種回測優化的方式,其實只是在特定歷史區間中尋找表現最好的組合,並不保證未來有效。
例如:
- 某組參數在 2024~2025 年的回測中報酬率達 +200%
- 但到了 2025 年 1 月~7 月,卻可能表現平平,甚至虧損
這反映出:過度擬合(overfitting) 與市場環境變化,會讓策略失效。
一個有趣的現象:秒級數據的雙均線策略
在進一步研究中,我將資料粒度調整為每秒一筆價格資料,並用相同方式做 (n1, n2) 回測最佳化,得到了一個極為奇特的結果:
- 在每秒一筆的資料上,sma5 與 sma10 的組合呈現極為規律的熱力圖
- 回測結果顯示:單日(100,000 秒 ≈ 1 天 3 小時 46 分)報酬率高達 35%
這引起了我的高度興趣,因為這代表策略在秒級別竟有這麼高的獲利能力。
驗證這個策略
- 換了一個新的時間段測試
- 市場處於震盪盤(非趨勢)
- 策略依然能穩定上升,不是單一區間的過擬合現象
似乎在某些條件下,這個策略真的能從市場中擷取價差。
問題出現:當加入手續費後……
假設每筆交易有0.01% 的手續費:
- 不含手續費時,平均每筆交易獲利約 +0.0019%
- 一旦加入手續費,平均每筆變為 -0.0236%
- 換言之:微利完全被手續費吃掉,甚至反虧
這意味著:
- 除非資金龐大、交易頻率極高
- 並能談到極低或免手續費
- 否則這個策略難以實際營利
為何秒級 SMA 策略會出現這樣的規律?
推論原因可能與做市商(Market Makers)與高頻交易策略有關:
做市商套利模型(Spread Arbitrage):
- 在買一上方掛賣單、賣一下方掛買單
- 利用微小價格差異反覆套利
- 須配合:
- 超低延遲(Latency)
- 高成交機率
- 高資金周轉率
- 庫存與風險管理機制
由於造市商資金龐大,當短時間內大量買單或賣單成交,會推動價格小幅上下(例如 ±0.0019%)
而造市商會迅速在對側掛單,讓價格反轉,完成套利。
這種高頻做市行為,會導致市場在秒級尺度上呈現:
- 微幅向上拉一根K棒,再立刻向下
- 如此反覆,形成類似價格微震的結構
而這種波動恰好讓 sma5 與 sma10 不斷產生交叉訊號,呈現規律性的獲利機會(不計手續費)。
小結
- 秒級 SMA 策略的異常獲利,很可能是「市場微結構」與造市商活動造成的表象
- 表面上看似穩定套利,但一旦考慮手續費,就變成虧損策略
- 換句話說:這不是聖杯,而是高頻交易造成的結構性現象
- 若無法像造市商一樣擁有極致基礎設施與資金條件,一般交易者難以複製這種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