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似是而非的養魚教學,總讓滿腔熱忱的養魚新手一頭霧水,照著網路指引卻頻頻「倒缸」。本集《塔魚手札》的主持人獸醫師阿汪,以及飼育員阿喵,將帶大家一窺大型展演水族館的幕後,揭露許多不為人知的飼育辛酸與產業現況。
那些你看不見的「血淚」日常
光鮮亮麗的展演水族館,魚兒悠游自在,魚缸清澈見底,一切看似美好。然而,這背後卻是飼育員無盡的「血淚」。阿喵分享,高達兩層樓、約 6 公尺深的礁岩池,刷洗起來可不是件輕鬆差事。飼育員必須具備潛水執照,潛入水中,拿著刷子甚至徒手刷洗魚缸。除了刷缸,餵食和切餌料也是他們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水族館的魚隻來源多元,除了向當地漁民收購意外捕獲的魚類,有些甚至是漁民特地捕捉而來。你以為身價不菲的魟魚,其實一隻可能不到一百元;華麗的蝴蝶魚也僅約五十元。這些魚隻在野外捕撈後,會經歷一段艱辛的運輸過程。例如,為了載運需持續游動的鯊魚,他們會使用配備純氧裝置的兩噸大型魚桶,並在運輸過程中不斷打純氧。
搬運大型魚隻更是體力活。以 150 公斤的石斑為例,飼育員需先用帆布將魚圍至角落,再將兩噸重的魚桶慢慢撈起。這過程需要多名飼育員協力,運用槓桿原理和滑輪輔助,甚至得動用堆高機才能將魚桶從深達兩公尺的魚池中運出。這些魚隻運抵後場後,還得進行馴餌和檢疫。獸醫師會透過顯微鏡檢查魚隻體表及魚鰓上的寄生蟲,確認健康無虞才會放入主缸。值得一提的是,主持人特別提到澎湖海域的魚類體質特別強健,常見的疾病多為白點、卵圓和貝尼登,相較於本島魚類更容易存活。
老舊系統與基層困境
澎湖水族館的系統,用阿喵的話來說是「非常粗糙」。培菌主要依靠厚厚的珊瑚骨和造景,蛋白除沫器有時形同虛設,水質維護多半仰賴頻繁換水。設備的老舊與缺陷更是層出不窮,運輸車沒有雨刷,魚缸管線設計不良導致藏汙納垢、無法清理,底抽系統每到休館時期,飼育員就得一袋袋鏟出髒污、翻洗浪板,否則魚隻就會生病。
主管為了節省經費而偷工減料,導致設備品質堪憂。例如,冷水機大小不一、展板尺寸不合等問題層出不窮,這些最終都由基層員工承擔。面對展演魚缸有魚生病的情況,水族館會將生病的魚移至後場治療,並放入其他不受感染的魚種(如軟骨魚)以維持展示。這種「狸貓換太子」的做法,只為了避免遊客看到空魚缸而留下負評。由於許多水族館設備缺乏自動化,水質檢測等工作都得靠人工操作,耗時費力。在這些惡劣環境中,偶爾會出現少數「天選之魚」,無論環境多差都能存活,成為魚缸的「展示擔當」。
產業的瓶頸與反思
台灣水族館行業的發展面臨諸多困境。雖然多數採取師徒制,但由於工作辛苦、防護措施不足、薪資低廉,導致資深飼育員頻頻流失,經驗傳承出現斷層。此外,各水族展演場所之間缺乏交流與合作,各自為政,導致重複試誤,難以提升整體產業水平。
主持人阿汪也呼籲,台灣的水族館應學習國外經驗,例如建立聯盟,分享飼養試誤的結果,讓業者少走彎路,也減少魚隻的犧牲。同時,各水族館應發展各自的特色和主題,而非一味追求規模或僅以拍照為賣點。水族館存在的真正意義,應是展示一般人難以飼養的魚種,讓遊客透過互動學習與了解海洋生物,而非展示隨處可見的觀賞魚。
總而言之,大型展演水族館的工作並不神秘或夢幻,它更像是放大版的家庭養魚,只是需要更多的人力與勞力投入。水族館的專業之處,應體現在如何設計好操作、易清潔的後場,而非僅僅是大型魚缸的展示。這是一份充滿愛與熱情的工作,但同時也伴隨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