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嘆息橋、總督宮和海關大樓,威尼斯:卡納萊托的繪畫(Bridge of Sighs, Ducal Palace and Custom-House, Venice: Canaletti),威廉·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完成於1833年。
威尼斯,威廉·透納一生中兩度遊歷、據傳也是他最愛的一個景點。英國出身的透納,自1802年起展開人生中頻繁的歐陸旅行,倒不是去義大利、而是先去了法國和瑞士(在他22歲、1797年時,他曾去過奧地利受託畫了不少水彩畫);透納到法國巴黎羅浮宮算是一趟練功之旅吧、主要是為了研習藝術。在此之前,對英國人來說,「出國」並非易事,倫敦人的透納在還未有機緣出國時,是以勤跑威爾斯告慰紓解自己想出走、走去遠一些的地方兜兜轉轉開拓視野的渴望之心,因此留下許多描繪威爾斯所見所聞的風景畫作。
法國跟瑞士當然無法滿足對世界好奇、非常擅長身體力行走出去四處遊歷的透納,1819年、他44歲時,第一次造訪了水都威尼斯,1833年即將屆滿60大壽花甲之前的他二度踏訪、可見他對威尼斯的念念不忘--透納發揮他強大的觀察力,關注與深愛威尼斯的日出與日落、與倒映在運河或潟湖表面的建築景觀。對於光影的觀察及捕捉一直抱持高度熱情與耐心的透納,應該是覺得威尼斯是這個世界上十分能夠滿足他的光影癡迷之心的城市吧!? 所以透納的威尼斯系列創作,也成了後人觀看、了解、推崇他繪畫功力及其藝術價值的重點項目之一。

透納畫「威尼斯--安康聖母殿」,1844年展出。

是的! 透納自己都這麼說了! 模糊,是他的強項..... 有些事物不必看的說得太清楚;畫畫,也是一樣的道理。在照相技術還未成熟普及的透納生長、生活的年代,他用畫記下與分享他看見的、但不鉅細靡遺地畫,而是偏向寫意地畫(不是隨意、更不是隨便)。為甚麼從他眼中看出去的、筆下畫出來的威尼斯總是朦朧居多? 可能是心境吧... 展場中朦朧的威尼斯多是透納中、晚年所完成的作品,越是晚期繪成的越模糊,有人猜是不是跟他晚年個性變得古怪孤僻所以帶著陰鬱的心情作畫有關? 但有時候他也會畫出很明亮具體的威尼斯,比如這幅,完成於1833年、他58歲時;這幅畫是在皇家藝術研究院展出的城市油畫之一--

來到展區後段,又看到透納畫安康聖母殿了,但是,居然變成這樣...

這一幅完成時間大概是1840~1845年,也就是透納年約65~69歲時。看得出來安康聖母殿在哪裡嗎... 站遠一點、看久一點,隱隱約約就能辨識出畫面正中央,浮現出安康聖母殿的屋頂。

也是在1840~1845年完成的、威尼斯相關畫作--威尼斯場景。畫面偏右下角一撮較搶眼突出的色彩,畫的是一群人、像是正在群聚做些甚麼,有人說是在遊行,那麼,這群人是在陸地上遊行? 還是一起搭船在潟湖或運河水面上航行? 老實說,兩種推測都可以成立、光看畫面是看不太出來的。透納人生中最後一次遊威尼斯是1840年,也就是說這幅畫已是他離開威尼斯後若干時間才畫成。他畫的是難以捕捉語言說的水都光影、也是一時半刻不知從何說起的屬於他個人的威尼斯記憶吧。在畫作完成當時,被人批評古怪的畫風,如今看來,就算將之與趙無極、朱德群等抽象大師的作品掛一起,我覺得看上去毫不違和、更不過時、也難分軒輊。這想想來,透納當年的模糊強項、算是「走得非常前面」呀!
【展覽資訊:「威廉.透納: 崇高的迴響」特展--英國泰德美術館典藏】
.時間: 2025/6/27~2025/10/12
.地點: 台北。中正紀念堂第一、二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