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那個清涼 Fun 一夏的戶外記憶已經遠去了,現在夏天完全不想待在室外活動。暑氣蒸鬱,讓思緒只能在冷氣房裡得以集中。
交換回國後找了一間創投的實習,算是完成自己去年種下的目標,終於可以進到這個向來神祕的產業了,心得跟收穫有太多了,之後再另外寫一篇。在這半年,因為工作的關係,清楚的感受到跟世界的發展黏在一起。眼界變廣了,但也身陷龐雜錯亂的資訊當中。每天都在焦急地追趕著科技跟國際局勢變化的齒輪,深怕自己追丟了,無法看清世局的全貌。
什麼都變得好快,好有效率。大語言模型讓答案變得更觸手可及,甚至連手動爬文的動作都免了,以前大家就可以透過網路變成「專家」了,現在這個專家的養成時間縮短為十分之一甚至更快。這個時代讓每個人都相信自己什麼都學得會,但也可能變成什麼都得學。反正不管什麼陌生的領域,我也可以在一個下午變得略懂略懂。媒體鋪天慢地在開賭盤哪些工作會被 AI 取代,貝佐斯又說了什麼亙古不變的價值、A16Z 又發布了最新的 AI 趨勢、經理人又整理了 AI 時代職場生存攻略。因為所有事情都變得唾手可得,所以基於原始的貪念,對於知識變得激進抓狂的吸收,生怕自己又跟什麼重大的變革擦身而過。
這樣像海綿的日子過了大半年,雖然腦袋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資訊」,但對於知識、人文、工作的價值都有一些質疑,身心也都有些疲憊。雖然大家拿人類的情感社交功能當成最後的堡壘,但是看著諸多青少年跟 GPT 談心,各種聊天機器人的誕生,還是對於未來要面對的世界交雜著期待與憂慮。況且,作為一個新鮮人,市面上到底有多少工作可以販賣情感與社交價值?我還要吸收多少知識才能變得全知全能,有一個10 秒看 100 本書的工具,在舒服的午後倒一壺茶看一本書這件事也使我忐忑不安。效率跟精準至上的時代,除了這些指標外,我們還能抓住什麼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暑氣蒸鬱,連帶著思緒也跟著沸騰。資訊就像洪流樣流進腦門,但腦袋是個找不出正確排水方式的水壩,不斷膨脹,但混濁不堪。面對這個既充滿可能又夾雜著未知焦慮的時代,或許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秒懂」的資訊,而是在這份快速與效率之外,重新定義學習、情感與工作的意義。未來如何,誰也說不準,但至少此刻,這份迷茫與省思,或許正是我在這個轉型期中,最真實身而為人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