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心中仍舊對《魷魚遊戲》這部影集懷抱喜愛,甚至對最終的結局也算任認同,認為是一個盡善盡美的安排,但不可否認,在觀影過程中,仍舊有些地方讓人感到失望與困惑,尤其在說故事的邏輯與角色刻畫的細膩度上,總覺得少了那麼點火候。第一季的成功,或許很大一部分歸功於其新鮮的故事設定、震撼的視覺效果與音效,以及遊戲本身帶來的刺激感;然而,當這些新鮮感逐漸褪去,第二、三季的劇情漏洞便顯得格外刺眼,甚至有幾處簡直讓人血壓飆高。
角色昇華與遺珠之憾
說到第三季,真正讓我感到角色有所昇華的,非名器與張金子莫屬。他們的人物弧光完整,情感轉折細膩,讓人得以感同身受。相較之下,其他角色要嘛領便當領得太快,要嘛刻畫不足,使得觀眾難以完全理解其行為動機。本來對畫家、北韓女、警察與朴船長抱有更多期待,希望能看見他們更深層的描繪,但可惜最終呈現的力道仍嫌不足。不過,最讓人驚豔的,莫過於崔理事這個角色,儘管戲份不多,但那段劇情卻極具看點,令人印象深刻。
警線崩壞:一場無意義的追逐
首先,不能不吐槽一下警察這條線。看完第二季,本以為劇組可能將重心放在收尾,這條線只是用來水時間,所以還小期待第三季能帶來島外的全新視角。然而,第三季的發展卻讓人徹底傻眼,感覺劇組根本從一開始就放棄了…蛇頭毛毛蟲尾。黃警官足足跑了兩季,最終卻只為了叫一聲「哥哥,為什麼?」。這條線不僅沒有為觀眾帶來任何新的發現,與哥哥的感情線也毫無進展,卻白白賠上了好幾條人命。更荒謬的是,最後哥哥和工作人員都成功逃脫,唯一受傷的恐怕只有場地美術組吧,實在不明白為何不將這條線好好收尾,爛到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結局百態:人性光輝與意料之外
接著,讓我們來簡評一下各個角色的結局。
賢珠的死法我沒有任何異議,也不覺得他死得太早,只是他死前在遊戲中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表現,或許是想營造一種猝不及防的衝擊感吧——「嘿嘿,一個重要角色突然沒了,想不到吧?」但我還是想提醒一下,可不可以先關門再講話啊……。
至於許多人拿來討論的奶奶與兒子,老實說,我對這個結局非常滿意,甚至認為這是全劇最驚豔的一個反轉安排,因為我本來猜測會是兒子殺了奶奶。我不會將奶奶的行為理解為她「決定」要殺兒子,更傾向於這是一種瞬間爆發的人性本能,其中參雜著複雜的恐懼、懊悔、內疚、善良,最後再加一點衝動造成的悲劇。或許在那一瞬間,奶奶眼中看到的不再是她的兒子,而是一個即將變成惡魔,要手刃無抵抗力婦女與嬰兒的存在。整體而言,這是一個情理之外但又合乎邏輯的安排,為後續奶奶的自殺埋下了很好的伏筆,也讓奶奶成為我第三季最喜歡的角色。
神婆這個角色,雖然我本來就不怎麼在乎,但覺得她在跳繩關卡還是可以發揮一些作用,增加看點。她如此草率的死法,還是讓人覺得「啊?死了?」。
百億雞掰大叔這個角色非常成功,他雞掰到我看到他死後,才發現自己似乎對大結局沒那麼在乎。從頭到尾就是一個真小人,演員的演技令人佩服。
敏修前期鋪墊了那麼久,本以為最後會來個大爆發,結果卻只是乾吼了幾聲就被送下去了了,有點小可惜
很多人覺得淳熙扯後腿又廢,但拜託,她就懷孕又腳傷啊……畢竟報名遊戲只要夠慘就好,又沒測體能,本來就不能期待每個參賽者都是武林高手。正是因為有弱勢的存在,才讓這部劇對人性的探討多了些層次,雖然還是覺得力道稍嫌不足,但也還算可以接受。
名器這個角色讓我重新找回了對劇組刻畫能力的信心,一個不帶有臉譜化與特殊人設的角色,卻因此更像個活生生的人。他與第一季的尚佑形成了一種對比,同樣都是聰明型玩家,本性善良,卻在遊戲中逐漸墮入黑暗,但偶爾仍能看見隱藏的善性。只是尚佑最終是崩潰到覺醒,而名器則是崩潰到徹底黑化,但兩者都是很有溫度的描繪。
南奎則是一個典型的臉譜化角色,最後也死得其所,跟他的心魔 TOP一起掉下去的編排也很巧妙
最後,很感謝劇組還能想到姜曉,看到她出現時真的非常開心。
隊長之謎與劇情刻意感
小隊長這個角色,真的他媽的話超級多,殺人又殺一半,記性還不太好……完全就是很刻意地在搞死自己。事實上,第三季的一些情節讓人有很重的劇本感,可以很直觀地感受到那些為了導向特定結局而刻意安排的走向。例如小隊長這段以及空中的魷魚遊戲,都給人這種感覺,儘管可以接受結果,但過程卻顯得不太自然。
成奇勳:一場令人煎熬的平庸之旅
最後,讓我們來深入探討一下整部劇中最令人需要反覆咀嚼的角色——成奇勳。這個角色在第二次參加遊戲時,充滿了各種衝突、矛盾與讓人費解的行為。看到最後,真的短時間無法想通劇組在設計他時到底在想什麼?到底想打造一個怎樣的主角?他的個性、原則、動機到底是什麼?又該如何評價他?
首先,讓我們回顧第一季結尾,他選擇不搭上那班飛機是為了要「阻止這場遊戲」,這個目的應該是我們期待第二次參加遊戲的主軸。結果呢?準備了一整年,磨刀霍霍,卻跑去跟人家玩什麼俄羅斯輪盤,最後計畫一團亂,還啥都沒帶就去參加遊戲了(那個GPS根本廢到靠腰)。或許他本來就不是個聰明人,好吧,認了,那就來看他如何在遊戲中窩裡反阻止遊戲。木頭人那關還看得出他有方法應對、減少犧牲,但後面幾關他就是帶著一張屎臉,無奈地玩了一場又一場,卻毫無辦法,眼睜睜看著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第二季結尾還腦衝,帶著寥寥十幾個人想要幹翻整個基地,結果只是去送頭。最後,他甚至將自己發起的行動怪罪到大虎身上,並殺了他。
我猜測,劇組可能是想描寫他一直就是個運氣很好、資質平庸但偶爾會破框思考的小窩囊,就算贏了第一次,本質還是沒有改變,以此維持這個角色一貫的人設。但既然賦予了他偉大的使命,結果卻是讓我們來看他有多平凡、多窩囊,還是讓人覺得非常煎熬。
還有,當隊長叫成奇勳殺了他自己的時候,雖然知道劇情考量他不可能殺,但還是覺得以當時奇勳的心理狀態來說,還是有點難以理解為何不殺?雖然殺了遊戲還是會繼續;但不殺,遊戲也會繼續啊。所以殺了隊長至少還能了卻心頭之恨,幫正倍報仇。如果要解釋成奇勳給自己的制約是「不能主動殺人」以保留人性的最後一點尊嚴,但他還是殺了大虎與遊戲中的其他人。總之,我覺得那段對手戲很倉促,也讓人感受到前面所提及的刻意編排感。
最後一關,我以為奇勳會試圖想到讓大家全活的辦法,然後跟隊長隔著螢幕來個信念交戰,這樣雖然結局不一定要成功,但至少可以是個高潮。但他從頭到尾就是一張狗屎臉,抱著嬰兒啥屁都不講,等別人出主意了才在那邊雞雞歪歪。到後來他是不是已經放棄阻止遊戲了?整個人又陷在EMO迴圈裡,腦袋只想著要救嬰兒,其他人就去死一死。最後搞到全死的局面,才來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老實說,我算滿意他為了救嬰兒而犧牲自己,來昇華「人性本善」這個主題的安排,但過程中他的無作為與各種衝突矛盾,還是讓我比他更想跳下去。總之,真的好想參加他們的劇本會議,來看看劇組到底怎麼討論這個角色,塑造出一個要聖母不聖母,要惡魔不惡魔的人。或許「平凡」兩個字就是他的代表吧。武力、智力都非常平庸,這樣的角色能抓住的最後一絲分際,就是人性的底線。那如果要這樣定義的話,我覺得第一季就已經很飽滿了,無需再出第二、三季。雖然導演擺明了是為了錢才拍的,但還是至少可以多下點功夫來構思呀><
最後,美國版《魷魚遊戲》即將開拍,如果上線,我應該還是會去看。畢竟那是完全不同宇宙的故事了。如果大家對於《魷魚遊戲》有其他想法,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