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島紀事》小琉球嶼遺忘之海_序章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拉美島紀事》
小琉球嶼遺忘之海
序章

---

結合網路資料與史料整理撰寫,
提供讀者進入歷史脈絡的起點:

---

一:他們不叫烏鬼

島嶼的記憶,有時藏在土裡,有時被寫錯在碑上。

在臺灣西南海岸對望的大海裡,有一座安靜的小島。
今天的人們稱它小琉球,又名琉球嶼。

遊客熟知的是清澈海水、迷人珊瑚、和那座被稱作「烏鬼洞」的石灰岩裂隙。
據說那裡曾住著一群神秘的「烏鬼」,膚黑、凶猛、吃人──
島上的解說員講得斬釘截鐵,彷彿這一切都鐫刻在歷史的石板上。

但那塊石板,從來沒寫對過。

烏鬼,原不是這群島民的名字。
他們不叫烏鬼,他們也不吃人。
他們有自己的名字,有自己的語言,有村落、有街道、有神聖的儀式與長老議會。

他們,可能是平埔族群「馬卡道人」的一支,曾在這座小島上繁衍生息數百年。
荷蘭人稱他們為「Lamey」。

1630年代以前,Lamey島上約有一千多人。
生活有序、耕獵為生,聚落沿海岸綿延兩排,如街市般整齊。
從荷蘭文獻描述可知,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文明社會。
島民尊重自然,守望相助,或許對外人保持警戒,但從未主動挑釁。

直到某一天,來自遠方的「征服者」們登上了他們的海岸。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一個為貿易而來的殖民帝國──
以「懲罰殺人犯」為名,悍然出兵。

數百名士兵聯合原住民盟友,發動了兩波戰爭。
他們放火燒洞,用硫磺悶殺數百人,俘虜剩下的男女老少。
這場殘酷的征伐,被寫進殖民者的軍報,也被掩埋進我們的遺忘。

戰後,Lamey人的名字被剝奪,
他們變成記錄上的「烏鬼」、荷蘭人家中的僕役、遠方殖民地的勞力。

他們的後代,有的在新港社沉默無言,有的在巴達維亞被改名換姓。
至於島上的祖靈,則無聲地住進洞穴與風裡,
日復一日地聆聽遊客的誤解與仿聲尖叫。

如今我們站在這片土地上,腳踩的也許是焚骨的餘灰,或一段從未被正名的歷史。

此文,是關於那些名字消失的人。
他們不叫烏鬼,他們曾經有家,有歌,有語言。

這是一部關於,拉美人的遺忘與流徙的故事,
一段你從沒在課本讀過的臺灣史,也是一段島嶼記憶重啟的旅程。

---

二:椰影之島

十七世紀初,一座名為 **Lamey** 的島,靜靜浮在南方海洋的碧波之上。

從空中俯瞰,這是一個輪廓溫柔的珊瑚礁島。
四周環繞著深藍與碧綠交錯的海水,岸邊裸露的白岩映照烈日。
海風輕撫椰影,沙灘上留著一串串赤腳的足跡。

那是一個未被外人命名的世界──島上的人自稱的語言,未曾被記錄,他們的神話、獵歌、和姓氏,也不曾進入殖民者的地圖。

他們有自己的名字,有自己的社群與風俗。
長老圍坐在村落的中央廣場,煙霧裊裊,孩子們在椰林間追逐,
婦女們織著藤籃、烘著魚乾,男子則出海捕魚、進山設陷。
這裡是他們的世界,也是他們的全部。

Lamey人,是為**馬卡道人**的平埔族一支,
他們與臺灣本島的族人、貿易,使用南島語系語言,有自己的社會結構。

他們並不孤立──但在殖民者眼中,
這裡仍是「野蠻」之地,是一座圖紙上空白的島嶼。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三楓學院➡詩無界◆話無邊
8會員
448內容數
《無界》 不是容納一切, 而是不再劃線。 寫詩、寫人、寫風聲裡的失語者。 寫黑色的幽默、夜市的低鳴、 寫那些說不出口的念頭,與不該存在的存在。 不屬於哪一邊,所以哪裡都是入口。 這裡是——無界。 這裡沒有主題,只有撞牆。 沒有標準答案,只有答非所問。
2025/07/19
《拉美島紀事》 小琉球嶼遺忘之海:前言 --- 結合網路資料與史料整理撰寫, 提供讀者進入歷史脈絡的起點: ---  提起「小琉球」, 大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是碧海藍天、潮間帶導覽、海龜與玻璃船。 這座島嶼,宛如臺灣西南方的一處觀光祕境,靜謐而無害。 但如果我們撥開波光與陽光,往歷史的深處
2025/07/19
《拉美島紀事》 小琉球嶼遺忘之海:前言 --- 結合網路資料與史料整理撰寫, 提供讀者進入歷史脈絡的起點: ---  提起「小琉球」, 大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是碧海藍天、潮間帶導覽、海龜與玻璃船。 這座島嶼,宛如臺灣西南方的一處觀光祕境,靜謐而無害。 但如果我們撥開波光與陽光,往歷史的深處
2025/07/02
台灣甚麼最神 台灣廟宇文化最神, 神多仙也多, 跨三界、併四方、達九州。 上通三十六重天,下有十八地獄殿。 神佛滿天飛,乩童來代言。 這不是遊戲廣告,這是台灣最本土的信仰文化。 信仰不只是神明的故事,更是人與人之間的溫度。 台灣廟宇不只是宗教場所, 它也是地方的文化中心、記憶的承載者。 牆上的
Thumbnail
2025/07/02
台灣甚麼最神 台灣廟宇文化最神, 神多仙也多, 跨三界、併四方、達九州。 上通三十六重天,下有十八地獄殿。 神佛滿天飛,乩童來代言。 這不是遊戲廣告,這是台灣最本土的信仰文化。 信仰不只是神明的故事,更是人與人之間的溫度。 台灣廟宇不只是宗教場所, 它也是地方的文化中心、記憶的承載者。 牆上的
Thumbnail
2025/06/20
小琉球行腳|開篇文 這是2023元月份拍的 現在已消失,目前屬一間酒吧的私人營業範圍。 此地的地名:肚仔坪。以前設有小山看海藝文園區。 不知屬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還是小琉球鄉管轄。(如此對待一個景點) 簡單附上一些景點照 幾乎每季都會來住幾天 還有最重要的迎王祭 友人家族
Thumbnail
2025/06/20
小琉球行腳|開篇文 這是2023元月份拍的 現在已消失,目前屬一間酒吧的私人營業範圍。 此地的地名:肚仔坪。以前設有小山看海藝文園區。 不知屬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還是小琉球鄉管轄。(如此對待一個景點) 簡單附上一些景點照 幾乎每季都會來住幾天 還有最重要的迎王祭 友人家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八月的行事曆一片空白,除了座標是小琉球,以及來此的目的是咾咕嶼協會的海龜志工之外,其他都是未知。
Thumbnail
八月的行事曆一片空白,除了座標是小琉球,以及來此的目的是咾咕嶼協會的海龜志工之外,其他都是未知。
Thumbnail
如果沒有去過蘭嶼或者尚未去過蘭嶼,閱讀本書大有從台灣本島移民至蘭嶼的意味。如果沒有去過蘭嶼或者尚未去過蘭嶼,閱讀本書大有對蘭嶼歷史及文化深入淺出的概念,尤其沒有被記入歷史的真實故事。
Thumbnail
如果沒有去過蘭嶼或者尚未去過蘭嶼,閱讀本書大有從台灣本島移民至蘭嶼的意味。如果沒有去過蘭嶼或者尚未去過蘭嶼,閱讀本書大有對蘭嶼歷史及文化深入淺出的概念,尤其沒有被記入歷史的真實故事。
Thumbnail
蘭嶼的迷人,在水下、在浪裡、在風中
Thumbnail
蘭嶼的迷人,在水下、在浪裡、在風中
Thumbnail
一九三六年,年輕的人文地理學者秋野 前往南九州的遲島展開田野調查,同時也要完成自己的論文。 這座島嶼豐富的樹林猶如凝聚爆發生命力的精緻盆栽, 又像是遠古時代幻獸藏身其中的沉默森林。 探勘時,秋野聽了做為嚮導的老人家,山中居民說起島嶼的傳說, 下決心要到島的另一端去看看。 熱氣蒸騰的南國小
Thumbnail
一九三六年,年輕的人文地理學者秋野 前往南九州的遲島展開田野調查,同時也要完成自己的論文。 這座島嶼豐富的樹林猶如凝聚爆發生命力的精緻盆栽, 又像是遠古時代幻獸藏身其中的沉默森林。 探勘時,秋野聽了做為嚮導的老人家,山中居民說起島嶼的傳說, 下決心要到島的另一端去看看。 熱氣蒸騰的南國小
Thumbnail
每逢旺季,離島們又開始活絡了起來,千里迢迢來到了蘭嶼,早知道就...。 蘭嶼,位在台東東南外海,鑲嵌在太平洋上的第二大離島,共分為六大部落:東清、野銀、漁人、紅頭、椰油、朗島。褪去了想對綠島的觀光化,多了一些原始風貌和文化底蘊,島嶼周圍黑潮流經,魚群豐富,也是世界少數的天然潛點
Thumbnail
每逢旺季,離島們又開始活絡了起來,千里迢迢來到了蘭嶼,早知道就...。 蘭嶼,位在台東東南外海,鑲嵌在太平洋上的第二大離島,共分為六大部落:東清、野銀、漁人、紅頭、椰油、朗島。褪去了想對綠島的觀光化,多了一些原始風貌和文化底蘊,島嶼周圍黑潮流經,魚群豐富,也是世界少數的天然潛點
Thumbnail
記錄一則不完整的原創小說構想,若有想法歡迎留言協助小說的完善。有一座小島,只要踏上島嶼,就會忘掉來這裡之前所經歷的一切事物--
Thumbnail
記錄一則不完整的原創小說構想,若有想法歡迎留言協助小說的完善。有一座小島,只要踏上島嶼,就會忘掉來這裡之前所經歷的一切事物--
Thumbnail
島嶼週記是作者參與朋友發起的一個充滿感動與美好回憶的活動,時隔多年發起人再次發起島嶼週記活動,構起許多島嶼的故事,想起我的第一次環島初體驗,是因為客戶要求,那年旅程由南到北,有許多特別而美好的回憶,也沒想過這次的環島意外成為實現客戶夢想的推手。
Thumbnail
島嶼週記是作者參與朋友發起的一個充滿感動與美好回憶的活動,時隔多年發起人再次發起島嶼週記活動,構起許多島嶼的故事,想起我的第一次環島初體驗,是因為客戶要求,那年旅程由南到北,有許多特別而美好的回憶,也沒想過這次的環島意外成為實現客戶夢想的推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