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她回到家,走進玄關的時候,爸爸正在整理桌上的帳單。
她脫鞋的動作有點慢,身體還在適應從醫院回來的日子。爸爸抬頭看了她一眼,什麼也沒說,繼續低頭翻著文件。
晚餐時間,他照例煮了幾道她熟悉的家常菜,有她愛吃的筍絲排骨湯。她明明沒什麼胃口,還是接過來喝了幾口。他看見了,也沒多問,只是不動聲色地又添了一匙湯到她碗裡。「謝謝。」她低聲說。
爸爸點點頭,也沒看她,繼續吃自己的飯,像過去的每一個晚餐一樣,安靜、平凡,沒有多餘的關心或打探。
那天她明白了,爸爸其實知道。知道她身體出了狀況,知道她臉色不太好、知道她最近的沉默不只是因為工作忙。
但他選擇不問。
他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想讓她更難受。
洗完碗後,她把抹布擰乾掛起來,轉身要回房,爸爸忽然開口:
「最近如果比較累,就這幾天多睡一點,在家裡休息沒關係。」
她站在原地愣了幾秒,才輕輕點了點頭:「好。」
沒說出真相,也沒說出恐懼。
她怕說出口之後,那些壓抑著的情緒會潰堤,怕爸爸那雙始終沉穩的眼睛會泛紅。也怕,一旦說破,這份勉強維持的日常會碎裂。
但她知道,他什麼都明白。只是用他能做到的方式,靠近她。
那天晚上,她洗完澡,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房間靜得只剩下牆上的時鐘聲。
她想起很多以前的片段。小時候發燒,爸爸不會講什麼安慰的話,只會坐在床邊默默看著她,偶爾摸摸額頭,半夜幫她換退燒貼;念書太晚沒吃飯,他就會放一碗熱麵在桌上,也不說「趕快吃」,只是輕輕說一句:「吃了再讀。」
她曾經以為,父親的愛是沉默的、甚至是疏離的。但現在她才懂,那些沉默,是一種溫柔的保護。
那晚她睡得比前幾天都安穩,沒有做夢,也沒有驚醒。她知道,不管未來會怎樣,至少此刻,她在一個懂她但不逼她說出口的地方。
那盞天花板上的黃燈,亮著,不刺眼,像極了爸爸的陪伴——
沒有多問,卻總在她最需要的時候,靜靜地亮著。
就像對她說: 「我在這裡,你不用一個人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