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院後,他的體力還不穩定,但日子慢慢回到了日常的步調。
那本深藍色的小筆記,已經寫了快一年,頁角有點捲,封面磨得有些舊。
有時候,他會翻回第一頁,看見自己寫著:
「今天沒有痛到哭。天氣不錯,有光。」
那是他最初的日子。什麼都不確定,只知道「還在」就是一件值得寫下來的事。
某天,在回診的等候區,他遇見一位新病友。
對方看起來三十歲左右,手緊緊抓著報告,臉色蒼白,嘴脣不停顫抖。 像極了當初的他。
兩人沒說什麼,只是剛好坐在隔壁。
那人忽然轉過頭問他:「你……你是怎麼撐過來的?」
他愣了一下。很多記憶一湧而上。
那種不知所措、失眠、做什麼都提不起勁的日子,他都經歷過。
他沒有急著回答,而是從包包裡,拿出那本已經快寫滿的筆記本。
「這本給你。我不是醫生,也不是什麼專家。」
「但這些字,陪我撐過很多晚上。」
那人接過筆記的手微微顫抖,翻開一頁。
上面寫著:「今天有點想放棄,但我沒有。」 再翻一頁,是:「朋友寄來一張照片,上面有光。我哭了一下,但也笑了。」
他沒有多解釋,只拍拍對方的肩。
「這不是教你怎麼面對,而是想讓你知道——你不是一個人。」
他知道,真正的陪伴,不是說很多話,
而是讓對方在無力的時候,也能從別人的經歷裡,看見一點點方向。
幾天後,那人傳訊息給他。
只有短短一句話:「我開始寫第一頁了,謝謝你。」
他看著手機,眼眶有點熱。
不是因為感動,而是一種深深的安靜與連結—— 就像一顆微弱的燈火,被另一顆燈火接了過去。
那天晚上,他又買了一本新的筆記本。
封面仍然是深藍色,頁面一樣空白。
但這次,他在扉頁寫下了第一句話:
「我們都會撐過屬於自己的那段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