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院那段時間,日子過得特別慢。
窗外的光從早亮到晚,護理人員來來去去,點滴一瓶接著一瓶,像在數著一天要過幾個小時才會結束。
他在自己的病床上,常常會望向對面那位年輕人。
那人年紀不大,大概二十多歲,總是靜靜地躺著,不說話,也不和別人眼神交會。
他以為那人是不想互動,直到某個寒冷的夜晚。
那晚風特別大,窗邊的縫隙透進來一陣陣涼意。
他手腳冰冷,自己泡了一杯黑糖薑茶。正準備喝時,瞥見對面床的年輕人悶著臉、縮在被子裡。
他想了想,又泡了一杯。
走過去,笑著遞過去:「天氣冷,暖一點。」
那人抬起頭,看了他一眼,眼神裡好像閃過一點訝異。
接過杯子,小聲地說了一句:「謝謝。」
就這樣,什麼也沒多說,卻留下了一個不再那麼冷的夜晚。
隔天早上醒來,他發現自己床頭多了一本漫畫書。
封面有點舊,書頁翻過很多次的樣子,旁邊夾著一張字條——
「這本我笑了三次,希望你也笑得出來。」
那一刻,他忽然有點鼻酸。
不是因為漫畫,而是那種無聲的理解。在這個沉默而艱難的病房裡,原來有人也默默地想讓別人撐下去。
他翻開書,沒多久真的笑出聲來。
然後,他也回了一張紙條,夾在書裡:
「你那杯茶,其實我本來捨不得泡第二次。還好有泡,還好有你。」
那之後,他們不常說話,卻總會交換點什麼。
一顆糖、一張紙條、一句簡短的玩笑。
偶爾在夜裡彼此問一句:「睡得還好嗎?」就覺得沒那麼孤單了。
他從沒問那人的病情,也沒說自己的。
因為他知道,在某些時刻,不說反而更能靠近。
彼此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溫柔的陪伴。
在一個需要很大力氣才能撐過的空間裡,兩個人輕輕地,陪著彼此沒有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