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早期觀測與命名
- 中國古代很早就觀察到天空出現「有尾巴的星」,並稱之為:
- 彗星:「彗」字意為掃帚,因其尾巴像掃帚。
- 又稱「掃星」、「孛星」、「長星」。
- 最早的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13年《春秋》裡的記載。
2️⃣ 詳細、系統的記錄
- 中國的天文觀測有完整的體系,重視「天人感應」,彗星被視為異象、災變的預兆,所以記錄得非常詳細。
- 《史記》、《漢書》、《晉書》、《宋史》等正史都專門有天文志,記錄了每次出現、方位、形狀、尾巴長短、顏色、持續時間等。
例如:
📜 公元前240年左右的哈雷彗星記錄,是目前人類可追溯的最早關於哈雷彗星的紀錄之一,比西方的紀錄還早。
3️⃣ 對哈雷彗星的記錄
- 哈雷彗星每約76年回歸一次。中國古代至少有30次以上的觀測記錄,連續性極強。
- 最早記錄可能是公元前613年的《春秋》,比巴比倫和希臘的記錄還早。
- 這些記錄後來幫助現代天文學家推算出哈雷彗星的軌道和週期性。
4️⃣ 對彗尾變化的觀察
- 中國人注意到彗尾會指向不同方向,甚至記錄到兩條尾巴(離子尾和塵埃尾),雖然當時不知道原因,卻留下了重要的第一手
5️⃣ 文化與哲學意涵
- 彗星經常被視為「
警示王朝、預示禍亂
」的天象,例如《漢書·天文志》中說:「彗所以掃除王者也。」 - 這促使官府更嚴格地記錄每一次彗星的出現和消失,以便「察天意」。
🌟 總結
✔️ 中國古代對彗星的觀測至少比西方早幾百年,並且持續了數千年。✔️ 提供了世界上最完整的長期彗星記錄,尤其是對哈雷彗星的歷次出現。
✔️ 不僅是天文學資料,也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政治、哲學與文化。